关注:

 

冯芳:勤奋努力铸就的“女汉子”

  发布时间:2014-11-26 11:28:09


    在辉县市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女法官,她把审判工作视为生命,长期扎根基层乡村,忘我工作。非科班出身的她向同事学习、向长者学习、向书籍学习,她说只有奋起直追才能办好案子。

    1997年以来,她刻苦钻研、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事调解方法,所承办的案件80%以上都以调解结案。今年3月份她以优异的表现被选为新乡市人大代表,她就是新乡辉县人民法院城关法庭副庭长冯芳。

    1992年19岁的冯芳从新乡师范学校毕业,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法院工作。“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刚开始很多东西不会,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更快融入工作。”冯芳说,她从书记员做起,有案子的时候就耐心听和记录,没有案子的时候就学习《民法通则》、《婚姻法》等一些基本法律书籍。

    凭着一股子韧劲,1995年冯芳参加了评定法官的考试,第二年她正式成为一名法官。

    在同事眼中,不论是在孟庄法庭、高庄法庭,还是在赵固法庭、城关法庭,冯芳一直是最勤奋的法官。

    2006年2月,冯芳开始担任城关法庭副庭长。“因为城关镇的特殊性,居民大多时间不在家。”冯芳介绍,甚至有一些村民作为被告以后,就抱着“我不去你能把我怎样的心态”,就是不来法庭,这个时候冯芳就需要去“登门拜访”。

    有这样一个案子,丈夫付某起诉妻子屈某离婚。双方已经结婚20余年,因为婆媳关系,原告曾三次到法院起诉离婚,因双方感情尚可且每次被告均以死相逼,法院三次都判决不准离婚。

    2012年冬天,第四次起诉后由冯芳承办,一个下午,她仔细聆听了付某的诉说。当她去找屈某时,早已经回娘家居住的屈某误认为冯芳是强迫她离婚的,于是就带着父母躲了出去。

    冯芳赶到时,已是“人去楼空”,但听其邻居说屈某晚上肯定会回来。冯芳便在寒风中等了整整7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屈某。

    1997年底到城关法庭至今,冯芳刻苦钻研、揣摩,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事调解方法,她所承办的案件80%都以调解结案。2013年结案157件,名列全院第一。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辉县市三八红旗手,2008年被评为新乡市调解能手,连续多年获院办案能手、调解能手。

    判后调解也成了一个可以复制的“冯芳经验”。

    1998年北门镇纸坊村一个赡养的案子,冯芳至今还在为老人奔波。

    当年73岁的李金福和尚仲荣夫妇找到冯芳,表示虽然有四个子女,但是因大儿子不赡养他们,造成矛盾重重,一怒之下他将儿女告上法庭。

    “那天还下着雨,70多岁的两位老人搭乘邻居的马车赶到了法院。”冯芳说,看到老人一身泥水的样子,当时她就特别心酸,接着老人一阵哭诉,满怀工作激情的冯芳也吧吧地直掉眼泪,当即表示法庭一定帮老人处理好此事。

     随后,冯芳多次和老人的大儿子进行沟通协商,最后判定每人每月给老人50元钱生活费,足够用的食用油和煤球等。

     从1998年开始,老人的孩子就每月将生活费给冯芳,由冯芳给两位老人。每次孩子给和她给老人送都有明确的记录,至今记录的本子已经用完了两大本。“今年两位老人都近90岁了,16年了,生活得挺好的。”冯芳表示,只要老人需要她,她会一直做老人和孩子们之间的“纽带”。

    尽管民事审判工作都是一些家务小事,但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才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尊重,从而顺利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冯芳一直以来都特别爱学习,她表示,因为起跑线上已经落后,只有奋起直追,才能办好每一个案子。

    冯芳自学了函授,先后拿到了大专、本科等文凭。拿到一个案子,第一想的就是怎样做到案结,不转到执行,能调解就调解,“自己能解决的,坚决不走到下一个程序”。

    近年来对冯芳挑战最大的就是关于拆迁和劳动争议的案子。“拆迁一般都很复杂,并且随着旧城区的改造,拆迁的案子是越来越多,并且很复杂。”冯芳说,现在的她不仅要办好案子,还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要求。

    对于未来,冯芳表示,因为已经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相处了22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人民,所以希望可以一直为人民办好每一个案子。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