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太行山上“甜嘴法官”

  发布时间:2014-11-26 09:25:50


   “厚利,还在山上呢?”毕业十八年,每次同学聚会上都有人这样问郭厚利。

    郭厚利,今年41岁,1996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专业,毕业后分配在辉县市人民法院基层法庭工作。一句“既来之则安之,我也是农民的孩子,更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就无怨无悔的走进了百里太行、重重大山之中。这一去,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来,郭厚利每次进村办案,见到上年纪的人就亲切地喊“大爷大妈”,见到年轻的就直呼“大哥大嫂”。大山里群众说起老郭法官,都倍感亲切,有什么纠纷矛盾都乐意找老郭法官。老郭法官说的劝的,乡亲们也都听得进。老乡们亲切的称老郭为“甜嘴法官”。

    有人说和老百姓走的太近了,没有法官的威严。在郭厚利看来,嘴甜点、腿勤点、身段低点不仅拉近群众距离,更是农家子弟和乡亲父老鱼水情深最然不过的表现。老郭把乡亲们当成了亲人,乡亲们也把老郭当成了知心人。

    27岁时,郭厚利被调到西平罗法庭,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 西平罗法庭是辉县市法院海拔最高的山区法庭,辖4个太行山深山区乡镇,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在该院 8个基层法庭中条件最为艰苦。

法庭辖区面积500多平方公里,山区道路交通不便,群众居住零散。一件简单的案子,有时需要在山里来回走一两天。辖区大部分地区,汽车到不了,传票大都需要亲自送达。下车步行十几里去找当事人,是常有的事情。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着大雪,郭厚利前往南寨镇三官庙送开庭传告。那里位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山上高寒,气温比平原地区低5摄氏度,通常都在零下摄氏度。郭厚利翻山越岭十余里,完成了送达。

一次在去给当事人送文书的途中,进山里的路被堵住了。郭厚利就从拍石头乡里的一条小路步行过去。碰到路上有一条河流,二十几米宽,他看流水也比较缓,就直接趟了过去。

    冬天法庭里没有取暖设施,坐在办公室里不动整理文案,更加寒冷。一天郭厚利正在办公室工作,腿部突然疼得不行,发现腿不听使唤了。赶紧到医院检查,是急性类风湿关节炎。后来,每年刚到冬天,他就穿上了厚厚的棉裤御寒。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郭厚利常说,在山区法庭工作,要靠近山区的百姓,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有利于案情的处理。

    2014年6月,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法庭,“我没有地方住了。”了解到因为四个子女不赡养她,老太太住到居委会的情况,郭厚利二话没说,拉着老太太让她先去吃饭。

    老太太不愿意在法庭吃饭,郭厚利就立刻开车跟随老太太一起回去做调解。“老太太自己肯定是步行来的,要送她回去,又要赶紧给她解决居住吃饭问题。”到达村里后,郭厚利听取子女的意见,了解问题难点,给他们提出了合理的调解建议。最终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我父母都是农民,我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办事时都会换位思考,想想老百姓的心情。想想咱要是受伤了,没地方住了,肯定也着急着尽快解决问题。”郭厚利说。

    在基层法庭工作十余年,为人热情真诚,深得百姓认可,山里很多群众都熟识他。工作严谨的态度,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审结的案件,至今无一例差错案件发生,他下大力气提高办案效率,做到了快审快结,无超审限案件。

    如今法院组成合议庭,郭厚利成了第十二合议庭的法官,也会处理一些县城的经济比较重大的案件。郭厚利说:“组成新的合议庭以后,我们也能判决几百万的经济案件,很有成就感。”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