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这是我第五次回到母校,如果不包括无数次梦里的情形。
和其他曾经在这里读书的同窗一样,谈起重庆,都喜欢说“咱们重庆”、“你回去了?”虽然这个城市已经与现实生活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在情感上,四年难忘的大学时光已经将我和这个城市联结在一起。
对重庆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已逝往事的不舍。每次走下飞机都会有种久违的亲切感,每次走近西政心里都会有种激动,每次踏进校园都会心存敬意。虽然,迁址到渝北后,沙坪坝的老校区已经变得十分破旧和荒芜,再也看不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校园里读书交谈的情景,再也听不到礼堂内教授们激情洋溢的高谈阔论,再也闻不到食堂里飘出浓郁的川菜香味。但是,当美好已经无法挽留的时候,逝去的时光显得更加珍贵。岁月带给母校的沧桑感,似乎只能让走出去的学子们更加爱恋歌乐山下的这个校园。
站在已经长满青苔和荒草的台阶上,回想起在这里的四年成长经历,将被这些杂草所掩盖,心里充满失落。正如一位同学感慨的:我们老了,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再回首,岁月已远走;
再回首,已是人是物非;
再回首,恍然如梦。
渝北校区和老校区的样子完全不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没有被称为“布达拉宫”行政楼的威严,没有参天蔽日的林荫,但显得年轻和活力。而且还依稀能找到一些老校区的影子。图书馆前毓秀湖上曲折的小桥,环形的继业岛,“七九”香樟林和“八四”法学大道,都在努力把新旧校区联结起来,让没有在这里学习经历的学子们有个感情上的寄托。
这让我想起大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那一句: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渝北校区,迁址前毕业的学子内心有种排斥,并用非常挑剔的眼光指出和老校区相比的不足。毕竟没有在新校区的学习经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都有种陌生感。
在离开母校的时候,留校任教的同学站在写有“西南政法大学”的巨石前,对我说:很多人在感情上很留恋老校区,排斥新校区。但以理性的思维来看,我们得支持母校发展啊,得以积极的心态朝前看啊。他们都认为是“校在情在”,其实是“情在校在”啊。只要大家能够发扬“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校训精神,多做实事,母校就永远不会被遗忘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曾经我对新校区的评判不正是站在了自己的情感立场上吗?我热爱母校,但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又为这个曾经的名牌政法院校做过什么贡献呢?
在反思中,我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爱和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