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洛宁】一名社区民调员的法律思维

发布时间:2014-11-24 09:47:18


    金秋十月,院政治处安排我主持的调研组撰写“和谐司法”这篇文章,我便和同事一起去拜访社区民调员老张。

    在车里,同事向我介绍:老张在职时是一名法官,退休后被聘为社区民调员,如今已近古稀之年。几年来,他把调解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和事佬”。

    老张音容笑貌依然如旧,唯一的变化是,头发已经全白,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闲谈之间,老张向我们介绍了去年腊月廿九协调处理的一场纠纷:当天下午,老张和老伴正在家里包饺子,准备过年,王老汉的女儿小花眼含热泪扑通跪在老张面前,诉说娘家兄弟拒绝接受老父亲的心酸事儿。

    原来,王老汉是一名乡村医生,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为群众治病疗伤。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说话不清,特别是患了偏瘫后,儿子小阳便不管不问,小花就主动把父亲接到家里照管。如今已到年根儿,仍然不见小阳露面。为此,王老汉饭不食,茶不饮,拒绝用药。

    听到这里,老张当即让小花用架子车拉上王老汉,和他一起去小阳家。小阳见到小花让人把老父亲送了回来,非常恼火。老张向他耐心讲述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后,小阳仍然拒绝照管老父亲。

    此时,外面已响起了新年的爆竹声,老张干脆对小阳说:“那好,我把你爹拉回我家过年!”说着,拉起王老汉就走。也许是良心发现,还没等老张走出村,小阳就把老父亲拉了回去……

    老张说这条调解经是:对于家庭纠纷类案件,要因人制宜,以情感动人。

    老张文化程度不高,只是完小毕业,他有着乐呵呵的性格和率直的个性,有话从不藏着、掖着。据说,这对农村老百姓还真管用。听说老张调解一起案件时,曾对一名欠账的当事人动粗话,但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

    我想起有一次办案,我和颜悦色地对一个直着嗓音尖叫的瘦高个儿,解释了大半天,瘦高个儿仍然不买账,也没有老张这一句话灵验……当我就这个问题向老张求教时,老张狡黠一笑,说:“现在已经不是拍桌子、瞪眼睛的时代,但一些农村人就认这个,还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制宜!以理服人!”

    我和同事请求老张再说几起“因人制宜”处理纠纷的案子时,老张说:“你们的脑筋也该转转弯了,现在是法治社会,老百姓都学法懂法,老一套还能管用吗?”我和同事惊诧:完小毕业的社区民调员老张的法律思维也在与时俱进!

    诉讼无小事,和谐最重要。平时我们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中,但在司法实践中落实得如何?在社区民调员老张这里,我找到了写“和谐司法”这篇文章的答案!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11-22 8版  赵宏伟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