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栾川法院:让“文明和谐”之花开遍伊水之滨

  发布时间:2014-11-13 15:09:55


    近年来,栾川县人民法院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改进司法作风、提升文明司法能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信力、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加强司法作风建设、规范裁判权力、提升司法质效、强化便民利民举措、加强监督制约,让文明执法之风吹遍君山大地,让“文明和谐”之花闪耀在伊水之滨。

    重细节,便民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整合立案大厅、信访接待窗口、诉讼服务信息平台等功能,建立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诉讼服务中心,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打官司”的问题。编印了《诉讼服务指南》、《立案便民手册》,发放便民联系服务卡,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审查、查询咨询、收转送达、约见法官、判后答疑等服务,配置了桌椅、饮水器具和书写、复印、传真、网络、触摸查询机等设备,同时积极完善诉讼服务流程,规范诉讼服务标准,公布诉讼服务等制度,向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诉讼服务。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建成了远程视频接访系统,让人民群众在栾川就可以向上级法院反映诉求,由上级法院法官通过视频进行远程接访,减轻了群众诉累。三个基层法庭坚持做到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值班,发挥“便民小黑板”作用,实时公布法官动向、联系方式等内容,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重延伸,献关爱,携手共建文明“新家园”。做好诉调对接工作,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实现诉讼与社会法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巡回审判的“四对接”,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大调解”网络体系,使127起纠纷在诉讼外得到化解。发挥“巡回法庭”的优势作用,深入厂矿学校、田间地头巡回办案,将219件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弱势困难群体,依法缓、减、免交诉讼费17.5万元,让没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发放执行救助基金、信访救助基金、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26.3万元,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延伸帮教服务,积极开展“三关爱三留守”活动,组建“爱心天平”法官志愿服务队,选派35名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开展“送法进校园”、“法律伴我成长”、“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5次,17名女法官与38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学习上提供辅导,在心灵上正确疏导,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补钙”。扎实开展“法院活动开放日”活动,每逢“五四”、“六一”等重要节日,就邀请在校学生、家长和老师参观法院、观摩庭审,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法院。落实扶贫帮带措施,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以“联系贫困户,帮脱贫致富”、“联系分包企业,帮排忧解难”、“联系信访户,帮纠纷化解”、“联系留守家庭,邦教育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四帮”活动,先后两次到我院扶贫帮带村--狮子庙镇许沟村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桌、椅等文化用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重公开,促公正,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持续加强法院信息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一是全面推进“司法六公开”,不断完善裁判文书上网、庭审视频直播、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的互动功能、服务功能和便民功能,进一步丰富司法民主的形式和内容,努力打造“阳光司法”。截至目前,我院编印《天平季刊》2期,编发“栾川法院手机报”29期,建成“三同步、两公开”数字化法庭2个,保证庭审、提交证据、合议、卷宗材料交接等过程的全程“可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全面公开法院工作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扩大司法公开影响力。二是坚持“院长天天接待日”制度,负责接待的院领导始终做到话听完、事搞明、解释到位、答复清楚,把每一次接访都作为与群众情感交流的机会,同时采取带案下访、联合接访等方式,畅通了信访沟通渠道,有效破解了信访难题,我院今年无新发涉诉信访案件,在重大敏感时期没有发生来自我院的信访干扰。三是大力推进人民陪审团试点工作。严格落实人民陪审团工作制度,切实让人民陪审团成员深入到审理的全过程,体现审理的全程监督、公开透明。人民陪审团特殊成员库人数达1100于人,涵盖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各个群体。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