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晴,有风。上午9点20分,一行五人从林州市合涧镇茶饭庄村始发登山,一路悠悠闲闲于中午时分到达雪光寺,吃饭休息后沿石板沟谷底返程,中间又折返谷底寻找上水石,下午4点至始发处。
当日登山虽阳光明媚,风却很大。金黄、火红的秋叶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卷至空中,再飘飘荡荡回归大地。褪去夏装,在秋风中伫立的树木显得格外稀疏、萧索。帘卷西风,秋意渐浓,心中竟不由生出几分落寞。行走数里路,偶见一两株枝叶繁茂的树木,弥感珍贵,忍不住驻足观看,留恋不舍。
石板沟有水路和山路两条户外路线,此次我们走的是山路,站至山顶俯看谷底,壁立千仞,烟锁深涧;行在山路遥望山脉,林荫淹峰,花缀崖头。路遇几棵柿子树,红叶已然掉光,还剩少许柿子留在枝头,竟像树上挂起了一个个灯笼。随行驴友摘了几个柿子,揭开小盖,剥掉外皮,猛然一吸,一脸洋溢着的都是甜意。
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洁净淳朴的雪光村映入眼帘。雪光村在石板沟山顶上,是因为雪光寺才得名,村里的房屋全部环绕着雪光寺而建。这个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水多和庙多,村里有河,路边的山上有泉水流下,常年不断,就像到了江南的一处世外桃源。除了雪光寺,村边还建有各种小庙堂。
雪光寺名气很大,林州市的文豪唐兴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太行雪光》散文描述该寺庙,该文章被刻碑后立于寺庙门口。本想拜读一番,奈何风吹日晒,已字迹斑驳,无法看清。由于唐老师文章中已详细描述过雪光寺,我在此也不敢献拙。
雪光寺门口有两棵银杏树甚为奇特,相距不足10米,一棵金黄,一棵碧绿。看庙的老婆婆说,每年只有黄色的那棵树秋末才会结果实,绿色那棵从不结果。这位老婆婆已经65岁了,不仅身体硬朗,面相也特别年轻,从她的脸上看不出她那个年龄应有的沧桑。据老婆婆说,她46岁就到这里看庙,凭着一种信仰,让她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我们给予了由衷的敬佩和发自心底的赞叹。
我们是中午12点多到达雪光寺的,适值吃饭时间,好客热情的老婆婆准备去烙柿子饼,并极力挽留我们要尝尝她的手艺。在一个和面盆子里放着近乎多半盆子的昏柿子,全部捣碎,掺上约一碗面粉,擀成圆饼状。土灶里点燃木柴,在直径超过一米的大铁锅里烙熟。接过老婆婆做好的柿子饼,咬上一口,软软的,特别黏牙,舌尖上就像含着蜂蜜。
告别雪光寺,沿着一段十分陡峭的石梯下至石板沟谷底,按照老婆婆的指示,我们往回走,寻找上水石。上水石又被称之为吸水石,石上可栽植野草、藓苔,青翠苍润,是制作盆景的上好石材。在谷底尽头,一块巨大的石头被苔藓包裹,远望就像崖壁上挂着一块硕大的碧玉。谷底的上水石很多,我们捡了一些小的上水石放到了背包里。驴头相中了一块较大的上水石,目测应该有40余斤重,毅然决定要把这块石头扛走。但是背包里装不下,最后脱下衣服包起石头,用一根木棍挑起来。山路陡峭,一般人空手走路都很难。我们驴头和另一位驴友的父亲硬是用肩膀挑着这块40余斤重的大石头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同行几个自愧不如。
晚上,回到市区,下车后,一阵肃杀的秋风吹到身上,顿感阵阵凉意。突然想起南宋词人黄机的《忆秦娥•秋萧索》,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秋已将去,他在,我在,你还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