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读 书 杂 记

  发布时间:2014-10-28 09:22:57


    在同事和朋友眼中,我应该是个喜欢书的人,经常看到我在网上、书店里买回一摞摞的书本、杂志。买书籍,是我平时较大的一项支出,遇到自己心仪的书,只要不是特别贵的,我会毫不犹豫收入囊中。其实我买书是有着历史的。大学时候没少买书,但自己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那是受爱买书爱看书的同学影响。看人家买自己也买,连《毛泽东选集》、《马恩全集》一本本大部头都不放过。那时书店、图书馆经常在校园里搞活动,把一些文革时期的书籍和图书馆淘汰下来的旧书摆在校园内,我是没少掏钱,但惭愧的是买的多看的少,不少至今还摆在老房子书架上,根本没有打开看过。只买书不读书,恐怕只能算是攒书积纸的,像那贪心的“蝜蝂”,既浪费了钱财,又糟蹋了好书,是给自己脸上贴了所谓爱书的字条罢了,最多算是搬运工。这是不折不扣的假读书人,装点门面充学问而已。买书读书不应该是赶时髦的事情。不是谁的书多谁就有文化有知识。年轻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懂读书。

    向来认为读书没有必要焚香沐浴更衣净手,何必如此讲究,弄这些俗套子?读书,也就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渠道而已,重在读,重在品,重在悟,而绝不应该着眼在读书的形式,读书的场所,读书的程序。反正不管别人怎么读,我是不太讲究的,只要你认认真真地读就可以了。拿读书的场所来说吧,卧室、阳台、客厅、办公室、会议室、厕所,哪里都可以读;要说读书的姿势,也不能太苛求,躺在床上、坐在桌子上、蹲在抽水马桶上、堆在乡村柴草麦秸垛上、窝在沙发一角里,都可以捧着一本书过过瘾,哪里需要注意姿势是否优雅是否影响视力与身体健康?即使卫生间再臭,也掩盖不了书本的墨香的。所以有时候在摇摇晃晃的汽车火车上,在人声鼎沸的会议室展销会上,甚至味道不怎么样的厕所里,如果看到别人聚精会神拿着本书或者杂志看得入神,心里倒还是有几分亲近的。

    书,是不能分好坏的,只有读书的人写书的人分好坏。世界上哪有坏书这个词汇?无论哪一本书,都可以教给你知识。人是自己愿意坏的,不是书教坏的。即使是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你也可以读出一个狂热独裁者的思想,一种狂热的理论,一个狂热的年代,一个狂热的民族,一场狂热的战争,可以读出人类是如何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的,可以吸取教训,可以学会理智、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民族,善待每一个生命。要想批判一本书,你首先得读一读,了解这书里讲了啥,错在哪里。同样,书也没有过时的区别,知识也没有失效的说法。通过一本书,你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兴衰,一段历史的更替,一种理论的变革,一项科技的发展,一个流派的狭隘与不足。即使那书上的内容在你看到的时候已经跟不上了时代的步子,成为显而易见的谬误,你也会知晓当时的时代是多么的局限,人类科技学术的进步是多么迅速,知识的更新是多么迅捷,这个知识的变更又经历了几多流派又有几多名家。这,不已经足够了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好人不一定写得出好书,坏人写的不一定都是坏书。

    书的高低取决于书的内容,决不是决定于书的厚度高低。有的书如同馅少皮厚的肉包子,咬完了皮子而馅只有一丁点,而有的书更不妙,明明是馒头却硬说是肉包子,的确是忽悠人。有的书很薄,却很耐读。这样的书,读一两遍不行 ,得坐下来,怀着一颗静若止水的心,象品一杯新茶,慢慢地回味,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这时你才能悟到它远非一本书所能容纳得下。这样你才算读懂了这本书。读书,也不能局限于书装帧的精美与否,只看书的外表包装,决不是真正的爱书人,那太浅了。读书也得向大学里学英语一样分精度与泛读,精读得细嚼慢咽,像品尝大餐,久久回味;泛读只是一掠而过,文化快餐而已。

    读书人可千万不能把书理解得太片面太狭窄了。一本杂志一本小册子,甚至一页旧报纸,都应该列入书的行列。譬如在地上捡张废旧报纸,在卫生间里蹲上半天,在方便的同时从这报纸上读一篇好文章,早已把那刺鼻的味道抛到九霄云外,岂不是莫大的幸事?这被人踩踏抛掉的废报纸不比有的所谓的书强上百倍?

    爱书的人是不能吝啬的,不记得是哪位文人曾经立过“书与老婆概不外借”的规矩,将借书人拒之千里。这一点我是严重不能赞同的。书是用来传播知识学习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一本好书你看了懂了,只是提高了你自己,而多一个人看,就会多一个人受益,知识的传播面积就大了整整一倍。一块钱两个人花,每一个只能花五毛钱,而一本书两个人分享,那每一个人都可以完整完全地占有这个资源。钱你可以独占,可以不去分享,但书籍完全不应该霸着,应该让书籍最大限度地成为共同资源,尽可能让更多人受惠,这才是大度有爱心的读书人。至于那种“我花钱买的,凭什么让你看?想看自己买去”的思想,只能是读书人的小农意识在作崇吧!过眼即我有,我阅人亦可阅,这才是博大的胸怀,每个读书人应当铭记。占有书与读书是两码事,只占有而不读,那可是假读书人;求读书而不求占有,才是真爱书人。倘若有人只靠统计书的部数和码洋炫耀财富,那就绝对算是“守书奴”和土财主了,一辈子至死也不能算上读书人的。

    古代有位大师也曾经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这话恐也失之偏颇。穷人买不起书,才千方百计借来书籍尽快阅读,拼命不放过任何可以汲取知识的途径。但明明自己有书却束之高阁,看都不看一眼,非得从别人家借来才好好地享用,那可真有点自虐的味道了。当然,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尽量还是自己买书的好,可以随时随地地品读,而不用看人脸色,避免借书时被人拒绝的尴尬。

    说到买书读书,不能不提无法回避的盗版书。盗版书得以盛行,个中缘由颇值得思索,恐怕正版书太贵让人买不起,读书人才退而求其次不怕有辱斯文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君不见,薄薄一本小书,就要上十几、几十元钱,书价比肉价贵多了,倘论斤称恐怕要抵上山珍海味的价格了。所以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人们断断不会不顾衣食之虞而去先提高精神境界的。而爱书人在高昂的书价面前也是犹豫再犹豫,徘徊再徘徊。买正版买不起,买盗版却是为虎作伥。读书人真的是左右为难,里外不讨好了。不过说实在的,书还是尽量买正版来看的好,看着顺眼,心里踏实,同时也为净化出版市场反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尽一把绵薄之力。倘若出版商理解读书人爱书人的一颗心,尽量把书价降低点,做到卖书人读书人的双赢,才是皆大欢喜。有头发谁愿意装秃子,同样正版书要便宜下来,谁又愿意买盗版?反正作为经常买书的读者,我是坚持正版盗版两手都要抓,因为咱的口袋还没有鼓到那地步,高昂的书价面前有时也不得望而却步,没办法。不管正版盗版,能让咱学到知识的都是好书。一个国家书籍贵得让人买不起,那绝不是好事情。书籍永远不应也绝不能成为奢侈品。

    我看书是喜欢作边注或眉批的,倒不是向伟人看齐,谁让咱喜欢胡评瞎论呢?看书,看只是表象,知之然,只是最原始最初级最低档次的。而看后有思考、有感,能有所悟,才是善之善者也。书让你“知之所以然”,让你思考,给你以启迪,能使你有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你读书的最好收获。一本书,你能记得一段好句子,学到一两处思想,就已经不错了。人一辈子可以读多少本书?每一本书你都能有这样的收获,那累加起来还得了?所以读书,不要不舍得动笔,该写就写,该批就批,倘若仅仅因为爱惜,一本书读完仍如刚下架的新书,一个字都没有,倒未必是好习惯,也没什么值得肯定与提倡的。再说那感悟也是你的思想,也是你的灵感,可能会一闪而过,不记下来岂不可惜?

    说来说去,书各有各的读法,各有各的所好,不能强求统一,更没有一个截然划一的标准。仁者智者,对自己口味就好。而读书,也绝没有那么神秘神圣,只需要坐下来,静下心,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做这事就行了。好读书,读好书,都是好事。读好书,如同与智者善者交流,聆听智者善者教诲,尤其是读到一些好句子直教人怦然心动、涕泪横流,有茅塞顿开之感觉,一边慨叹这作者的手如此之高,句子如此优美,思想如此深邃,境界如此之高,一边自愧弗如,不禁产生见贤思齐的念头。读书,的确可以教你看到不足,催你长进。一个写书的人,其实也是一本书。一个好的写书人,则是一本好书。读懂这样的好书,受益匪浅。但读懂这样的好书,尤其不易,有时要用很久的时间。你须得透过他(她)的大喜大悲,感悟他(她)的真性情;你须得参透他(她)的平平淡淡 ,感受他(她)的至真至爱;你须穿过他(她)的表层,触摸到他(她)灵魂深处的东西。一句话,想读懂一本书,也要读懂他(她)的心。

    读书好处多多,只可惜现如今爱书爱读书的人倒是越来越少。社会在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优胜劣汰的规律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书籍如果有朝一日成为文物,只能在拍卖行上让我们的后人一睹芳容,那倒真的不是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福音。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