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互称呼发生着变化。一是亲情化,二是山寨化,三是企业化。亲情化,直接称呼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到单位如同来到自己家里。山寨化,对领导称呼为:老大、大哥、当家的。企业化,直接称呼领导为:老板、老一子、1号等等,“同志”及“名字加同志”以及某长某经理的称呼已经离开人们许久了。
一声同志,一个久违的称呼,在干部群众心间激起热烈反响,同时引发党内外的广泛关注。
古人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一声“同志”真温暖,一声“同志”,一个久违的称呼,温暖着广大群众的心。
党内互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党内生活准则。共产党人,来自五湖四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职务有高低之分,分工有千差万别,都是人民勤务员,人格上决无高低贵贱之分,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叫官衔,体现了共同的理想和志趣,是党的优良传统。
有些书记、部长、主任,把为党挑担子看成是“当官”,不称“官衔”叫他同志,就觉得对他不尊重,把他称为“老板”、“头儿”,还得意洋洋。这些称呼挫伤党内的平等感和普通党员的自豪感,损坏联结全党感情的纽带,必须坚决废止。
一些人认为,只有称呼“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才显得亲切,殊不知,国家机关是严肃的,应有严肃的相处语言,并不是在家里,显得亲情。
党内如何相互称呼,决非小事。它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党员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检验我们是不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此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对目前官场中下级称上级“老板”、上级欣然接受等不正常现象提出批评,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对此发表评论。
一句称呼,提到“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高度,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小题大做。但事实上,称呼决不是“小题”。中国自古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说法,称呼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的“名”。而对于党的干部来说,名之正否,不能仅看其称呼与其职务是否对应等表面化的东西,更要联系到党的宗旨及根本任务等深层次内涵来考量。换言之,在实践党的根本任务这同一前提下,分工意义上的职务之“名”,本该让位于志向相同的平等、亲切之“名”同志。称呼对人的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纠正党内称呼,决非小题大做。同一机关里,人们差不多能从谁称谁“老板”中,感受到众多无形的“山头”。俗、滥不说,借助老板的称呼,机关里竟也演绎出新时期的“官场文化”。简单一句称呼,对人的精神心态、价值判断等等影响,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
党内互称同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正名,同时也是党内优良传统的可喜回归。上海市委以党内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要求,对党内担任职务者一律称为同志,此举在全市党员队伍中的垂范作用、在全国的正面示范效应,都是难以估量的。
不过是个称呼而已。关键是看政府是否在给人民群众做事,公务员是否是人民公仆。我党目前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官员们的强有力的监督,称呼什么,我看并不重要。当腐败被彻底根除了,称呼自然要变。比如说官员们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以人民当家作主而作人民真正的公仆的。届时,老百姓或其组织内部自然会称呼他们为同志什么的。但是,目前只改称呼,而不从实质上解决“老板”的真正问题,仅仅改称呼,治标未必治本。
关键还是怎么看待的问题,称呼本身并没有腐败,只是称呼后面的人腐败了,才影响了称呼的变质。否则那做生意的不称呼老板又该怎么叫呢?叫响“同志”二字本身也不为过,就是为了延续我党初期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那就将成为一场作秀的地方政治性的宣传,只是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所以称“同志”只是时刻提醒的方式,并不是带有强制力的根本途径。要通过这一举措来形成氛围,而不是借此来形成一种荫蔽!!
如何称呼他人,是人类社会交往中首要的语言交流形式。在任何社会、任何语言里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称呼原则 ,受到称呼者和被称呼者自身各种因素诸如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环境、彼此间亲疏关系等等的制约。而对上述种种变量的认同度 ,不同社会所给予的筹码份量也不尽相同。对某一群体的称呼 ,在同一种语言、同一个语言社区里 ,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原则。因此 ,称呼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一种互动的变化的系统。可以说 ,称呼是反映人类社会关系、权力等级以及亲疏程度的指示器。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国家机关科、处级工作人员称呼使用的情况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探讨在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里 ,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力等级、亲疏程度等是如何通过语言称呼形式表达传递及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