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淘得陈徒手先生的著作《故国人民有所思》,得有一机会管窥那个逝去时代的侧影。著文以平静的笔触,少有艰涩的词句,读来自然不费太大力气,便以饕餮之势吞读完整本书。惊愕之余,回想起对那个时代一星半点的了解,若有似曾相识之感。
故国今犹在,似见故人来。该书的最为可取之处或在于截取历史资料的独特视角和集中记录的对象。人有不堪回首之往事,国家亦如此,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有“洁癖”的民族,回避历史既有不得已也是有意为之。对于那个几近疯狂的年代,留下的历史资料自然少得可怜,即使现有公之于众的,也多不愿以真面目示人。陈徒手先生专于研究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竟能搜罗出如此些资料,截取独特的历史视角,借助数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使得笼罩在历史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人面孔渐渐清晰起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里,政治气氛浓烈,意识形态斗争已在事实上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心,“文革”的出现只是左倾思潮泛滥至极端化的结果。书中选取的数位知识分子中,有政治敏感者或迫于不得已或出于盲从而逐步接受思想改造,也有苦心经营的老学究带着对学术领域的坚忍和骨气含恨而终,大多数知识分子则表现出了“迷途知返”式的顺从;读来令人嗟叹不已。 回望那段历史,不知他们随政治环境转变而走过的心路历程充斥了多少思想挣扎,今日对他们人格的求全责备,只能徒增时代的悲剧色彩罢了。斯人已去,故国犹存,对照当下社会,廓清历史的迷雾,仍是我们反思和解答现代高等教育改革难题的遥远密钥。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岂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不知何时竟被口传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恐怕胡适先生得知了也会哭笑不得。想来也不必过于苛责,或许可看作是理想中的历史观和现实中的历史观的重要区别而已,所谓文过饰非,普通人眼中的真实历史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罢了。获取真实的历史和了解先辈们的真实生活是后人不容剥夺的权利。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带有反思意识的思想著作不断增多,这是知识界面对巨大历史遗产时的理性之举,也是知识分子良知不泯的些许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