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郑州管城区法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4-09-29 15:09:17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成效,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群众利益无小事。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人民法官为人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创新工作思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站式”服务 创新便民举措

   “填充式起诉书真简单,太方便了,不找律师,也能写起诉书了。”小张由衷地赞叹。

    因为自己的工资被老板拖欠,农民工小张手持老板书写的欠条,到管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要求立案,到了诉讼服务大厅,才知道需要写起诉书。虽然大厅内陈列的有诉讼文书样本,但是对于从来没有打过官司,文化水平较低的小张来说,独立书写一份合格的起诉书仍然不容易。看到小张的窘态,管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法官问明情况后,将一份填充式起诉书递给了他。很快,小张按照填充式起诉书上边的提示内容填写了一份起诉书,顺利地立上了案件。

    填充式起诉书,在我省法院系统还是首创,也是管城法院今年诉讼服务大厅升级改造后推出的创新服务之一。目前,管城法院不仅有填充式起诉书,也有填充式的执行申请书,大厅内还有作为指导的文书样式展板,十类诉讼宣传彩页,包括小额诉裁指南,诉调对接指南、民事案件起诉指南、申请执行指南等。

    “诉讼服务,就是让当事人打一场便捷的官司!”走进管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民事立案、刑事立案、执行行政立案、诉前财产保全、退费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都是开放性的低柜台,当事人在导诉台自助领取排号条,不用排队,只需坐在大厅内的等候区等待,与银行、医院、行政服务中心等网点并无异样。对于当事人不懂的诉讼问题,可以与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无障碍地交流。

     专设诉前调解和小额速裁室。为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规范并分类指导诉讼调解工作,管城法院调配熟悉立案、审判等各项法律业务的法官和懂得社情民意的人民调解员,对各类民事案件进行调解,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和引导,对当事人耐心倾听,为当事人指明道路,给当事人提供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效力强,能够消除当事人隔阂和对立情绪,增进团结的诉前调解服务。对于标的在一万元以下的纠纷案件,管城法院开通绿色通道,开展小额速裁服务,充分发挥小额速裁优势,为老百姓提供快捷、节省、审理灵活的诉讼服务。今年以来,通过诉前调解和小额速裁通道,成功达成和解的案件有300余件,这些案件中当事人大部分都自觉予以履行,赢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稿纸、水笔、老花镜、胶水以及饮水等温馨服务一应俱全,免费向当事人提供,一项项周到贴心的服务,对当事人于细微处见关怀,是管城法院长期以来对司法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

    专业化审判 “加速”矛盾化解

    今年4月份,家住郑州的刘先生骑电动车途经紫荆山路时,与一辆轿车相撞,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其受伤。后其起诉到管城法院,要求肇事司机及保险公司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各项费用。

    案件到了管城法院陇海巡回法庭(简称陇海法庭)并没有急于分给办案法官进行开庭审理。陇海法庭作为专业审判庭,负责审理交通事故纠纷。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加速”审判新模式。

    “遇到交通事故案件,我们先将案件分配给调解组进行调解。最后调解不成的再分由法官按照审理程序进行审理。”陇海法庭庭长罗国昌说。

    据罗国昌庭长介绍,交通事故纠纷日益增多、案情复杂,但这类案件都有一个基本的相同点,法院受理交通事故受害人诉讼后,都需要交警部门提供的事故认定书,还更涉及保险公司是否及时支付赔偿金。一些医疗部门因医药费问题抢救是否及时或不抢救,会导致受害人加大损害后果,如何快速处理这些矛盾?时间问题至关重要。

    正如许多的交通事故纠纷一样,刘先生案件的争议点也是赔偿问题。原被告双方因采用赔偿计算标准不一,便会造成案件无法进行。

    对于此种问题,该庭加强了与各大保险公司的沟通交流。通过走访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针对交通事故纠纷存在的实践层面、法律层面等多方面问题共同探讨,以达成共识。

    陇海法庭成立的四人调解组,由审判员和书记员共同组成,负责交通事故纠纷的统一送达、伤情鉴定,并且定期组织调解。所谓定期调解,是调解组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安排涉及同一家保险公司的多个案件进行集中调解。这样调解效率高、调成多,原告拿到赔偿速度快。据统计,该调解组一天调解成功的纠纷最高能达6起。

    “来法院打官司,以为会很麻烦,时间也会很长。可没想到,经过法官调解,我很快就顺利地拿到了赔偿款。”刘先生说起这场交通事故纠纷,深有感触地发出赞叹。

    与交警部门进行联动,也是管城法院陇海法庭的一项重要的为民举措。该庭定期安排调解组走进交警大队,共同调处纠纷。一方面,是针对未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法官发挥其主动作用,协助交警先行进行调解。另一方面,对调解不成的纠纷再转入诉讼程序,由调解组先行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再分给办案法官进行开庭审理。

    陇海法庭多元化解决交通事故纠纷新机制,使一起起涉及民生和稳定的交通事故纠纷及时得到解决,破解了交通事故纠纷案件调解难、执行难问题。

    除了陇海法庭审理交通事故纠纷,管城法院还有物业审判庭、劳动者权益保护审判庭、妇女儿童保护审判庭等专业审判庭。这些专业审判庭是管城法院结合本地区实际,多方位探索实践,打造专业审判,便民、为民、利民的重要创新举措。

    “责任田”分包  服务“组团化”

    “随着楼宇经济的到来,物业纠纷不可避免。以前有纠纷就先去法院起诉,费时费力,现在有法官驻扎在社区,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官提前介入,帮助化解矛盾,共建和谐社区。”提起社区法官,郑州美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胡君高兴地说。

    据了解,管城法院将辖区11个乡(镇)、办事处,90个社区(村)划为网格,每一个网格都由一名法官进驻,一个网格就是一名社区法官的“一块责任田”。

    从坐堂问案、被动司法转向走社区、入网格,接着地气、连着民心。管城法院秉承群众路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积极服务辖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并制定《关于开展法官进社区、接地气、连民心,助推网格化管理活动实施意见》,建立三级司法服务网格,实行“组团式”服务。管城区委书记袁三军同志给予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区法院主动作为,维护大局,服务基层,“意见”很好。

    法官入网格,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能不能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管城法院为使法官进社区助推网格化工作确见实效,专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全区网格化管理布局,在法官内部建立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组团式”服务。

    据介绍,第一网格由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谢凯歌,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琦担任,对全院网格化管理工作负总责,并协调区委、政府、区委政法委、上级法院及有关单位部门。第二网格有院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分别联系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网格内相关事宜。第三网格由67名法官担任,分别联系90个社区(村),与各社区(村)的民调员相结合,根据工作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社区法官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时可随时向其对应的二级网格领导汇报,由其组织本网格内法官或协调其他法官集体研究,拿出指导意见,提供“团队式”法律服务。

    据了解,管城法院网格“组团式”服务重点司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开展工作,做好巡回审判、指导社会法庭和民调、法制宣传、构建司法协助网络等工作。

    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谢凯歌介绍,“责任田”加“组团式”将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让法官走进基层,接触群众,不仅能有效改善审判工作作风,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办案效率。法官社区服务站依托法院、联系社区,对发现的涉法涉诉问题、矛盾纠纷,社区法官提前介入,靠前解决,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

    67名法官联系90个社区(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网格就是法官的“责任田”。如今,社区法官都已进入了自己的“责任田”,印有社区法官姓名、联系方式、职务的服务牌已经挂到了辖区的各个社区(村)。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