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叶县法院涌现出许多“焦裕禄式”的好法官,叶县法院陈恩峰多年来,无怨无悔的扎根基层,他的事迹成为全院干警学习的榜样。
陈恩峰,中共党员,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工作了35个年头。多年来,陈恩峰秉承司法为民,克己奉公的理念,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政治坚定、组织观念强,他是一位“优秀党员”
多年来,陈恩峰时时刻刻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规则办事,能够全面完成法院的各项任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不表功劳,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法院价值融为一体,积极支持法院工作,努力提高法院形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工作业绩突出,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严守党员标准,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广泛深入积极参加多项组织活动,尽现党员一流风采得到了领导和广大干警的普遍赞许,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形象,在广大干警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发挥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组织观念较强,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珍惜荣誉,维护团结,热情待人,特别是积极在传帮带新法官方面,工作扎实,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奉献。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学习、践行群众路线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带头积极学习规定的内容,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力求在工作和学习上有进步,在党性修养上有提高,还经常自发组织小部分干警深入群众家中,征求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法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收集到的意见都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汇报给领导,为法院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提供了依据。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警的普遍好评。凭着他的勤劳、智慧、朴实以及他的实干精神,细致入微的工作在办案的第一线。
工作阅历丰富,他是一位“老牌法官”
说起陈恩峰,叶县法院的工作人员都会由衷的竖起大拇指,亲切的喊他“老陈“,并称赞他阅历广、知识渊博、办案有诀窍,案子只要交给他,一定会案结事了,让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陈恩峰1979年10月参加工作(原水寨公社),从1980年到2010年分别在水寨法庭、廉村法庭、龚店法庭工作,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中途还被法院抽调至院法警队工作,锻炼了他的体魄、增强了他的胆量和勇气,为他更好的开展审判工作又增添了技能,2010年11月至今在三常路中心法庭工作。这20年多来,陈恩峰审理的民事案件就多达二千余件,无论是多么难缠的当事人,还是多么难处理的信访案件,都没有难倒这位老法官,而且大多案件都是以调解结案,切实实现了案结事了,化解了矛盾,是一位实至名归的“老牌法官”。
二十多年来,谁也说不清有多少个家庭在他的调解下破镜重圆,有多少个无家可归的老人,经过他的工作,得以安度晚年;有多少起纠纷经过他的审理化干戈为玉帛。他那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业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迹,却深深地感染着人们......
1997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万家团圆时,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老陈这一天早早的就被庭长催促着回家,但他还是坚持工作到下午近6点,正当他准备回家的时候,因逆子不孝状告其独生子的王老太太哭着来到屋里,说儿子拿着菜刀要杀她。陈恩峰把老人接到屋里,听完老人的哭诉后,说:“你老人家先在法庭等着,我们一定让你过好团圆节”。说罢,带领书记员直奔王老太儿子的家中。当看到这位不孝子一家正围在一起吃月饼时,他吼到:“你们把80多岁的老人扔在外面,于心何忍?”这时,邻居们来了,村干部也来了,他一边向王老太太的儿子了解情况,一边向其宣讲法律知识,直到老太太的儿子痛哭着向老陈和邻居们承认错误,并保证当天晚上一定把母亲接回家中共度团圆节,这才回到法庭。由于路远,到法庭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当他走进法庭,等在那里的王老太劈头便问他为什么把她扔到这里不管不问,任凭他怎么解释她也不信,直到王老太太的儿子随后赶到,跪在老人面前时,王老太才知道错怪了这位法官。当儿子拉着王老太走出法庭大门外的时候,老人非要儿子返回法庭再度感谢不可,当他们母子重新回到法庭时,看到的却是他正就着大葱吃馒头。想到今天是团圆节,想到几年间母子的纠纷,这位老太太拉着儿子跪了下去,泣不成声地说:“老陈,这大过节的,你受苦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有三个中秋节没回家的老陈,又何尝不想与亲人团聚呢?但在亲人与人民之间,他选择了人民。
勇于担当、甘于清贫,他是一位“热血硬汉”
二十多年前,陈恩峰刚被分配到派出法庭工作,那时他已是人到中年。当时,他的孩子还小,父母却已是风烛残年,老小一家,都非常需要他的支撑,他完全可以向院领导反映情况,离开那环境极端艰苦的农村法庭,带上一家老小去回到机关内工作,然而,他义无反顾地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设在农村的法庭,承担起了一位人民法官的责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二十多年的审判生涯里,他凭着人民法官对党的忠诚,对人民无限的爱和对审判事业的执着追求,像一块奠基石,奋力支撑着审判事业辉煌的大厦。
生活的清贫,忘我的工作,使他患上了脑血管病,他经常头疼。头疼时,他就吃头疼粉,庭里的同志催他去医院检查,院里的领导要他安心治病,他却说:“我挺得住,只要活一天,我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就是这样每当头疼病发作时,他就吃头疼粉应付。有病以来,他吃下的头疼粉有几千包,却从来没有因头疼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天的调解工作。
二十多年的审判生涯中,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处表现出一个人民法官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严肃执法,公正廉明,在物质金钱诱惑面前,眼不红、手不伸,始终遵守自己的做人原则----廉洁奉公、两袖清风。
2008年8月的一天,陈恩峰像往常一样,正在庭前调解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还没等说几句话,原告方的姑姑就和被告扭打在了一起,被告的头被砸破,鲜血直流,陈恩峰慌忙把受伤的被告送往医院,谁知被告丈夫是回民,竟然一怒之下喊来几十号回民,气势汹汹就要冲到法庭去,扬言要灭了原告。陈恩峰接到电话后,当机立断从医院赶回法庭,先将原告三人带上车送到安全地方,并经向领导报批,对原告的姑姑采取了司法拘留措施,当他和一位庭长再赶到法院时,被告丈夫带来的二三十个人立马上前把他们围住,非要让陈恩峰他们交出原告姑姑,当时的情势很紧张,可以说是一触即发,陈恩峰毫不退缩,先是苦口婆心向他们解释,要他们相信法院,法院会有一个公正的处理,后又义正言辞的指出他们的行为时犯法的,是聚众闹事。众人最终在陈恩峰的反复劝说和法律的威严下,慢慢散去。但是陈恩峰知道,这是个棘手的案子,不处理好的话,还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原告的父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因犯罪被枪毙了,原告的母亲改嫁给他人,原告一直随其爷爷生活,后因原告的抚养和追索抚养费已打了两次官司,原告的母亲和原告的爷爷矛盾很深,后原告的母亲又把原告爷爷的财产砸坏,起诉后,虽然法庭反复做工作,但是双方矛盾一直很大,为了妥善处理此事,经多方打听,陈恩峰找到原告的一位亲戚去做原告母亲的工作,这样反复了多次,还是没有效果。但是陈恩峰一直都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做通了原告母亲(即被告)和原告姑姑的工作,双方互相谅解,达成了和解协议,最终妥善处理了该纠纷。
创新工作方法,他是一位“能人志士”
法庭的工作繁忙琐碎,可以说是一刻也不能停歇,为了应对繁忙的审判工作,节省宝贵的工作时间,陈恩峰在审判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富有成效的审判措施,即巡回立案、分片送达、巡回开庭、集中审判,统一钉卷。
巡回立案即法庭定时不定时的主动到辖区巡回受理案件,并开通了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电话立案等多种立案方式。分片送达是指按地域对法庭一段时间受理的案件进行分类,合理制定线路,集中送达该片区的诉讼材料、裁判文书,从而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办案成本。在巡回开庭时间上,他将多个案件集中到某一时间段集中巡回开庭,不做零散排期,在这个时间段内法官便全身心地为巡回开庭做准备,做到合理安排,提高效率。集中宣判则是指通知当事人领取诉讼材料、裁判文书的时间统一安排。针对所受理的案件大多数是民间纠纷,甚至是亲戚、家庭、家族人间的纠纷的特点,我从案件受理到宣判、送达文书时,不是履行简单的法律手续,把裁判文书一送了事,而是一方面深入到案发地,主动与当事人沟通,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听从辖区群众对所判案件的意见,并从伦理道德、农村风俗和情与法的冲突中做出说明;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搭建让当事人沟通的平台,主动与乡司法所、村委会、民调组织相沟通,让他们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来,帮助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当事人赢官司赢的明白,输官司输的心服口服,真正做到息诉服判,案结事了。统一钉卷是每一月抽出一个星期天,利用两天时间,审判人员把卷宗材料整齐,五个人分工,形成流水作业一次性把卷宗整齐,按时归档。
陈恩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平淡却不平凡。他用自己的执着和信念,默默无闻的奉献,他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坚持在审判一线,虽然没有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