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新华区是鹰城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区。平顶山新华区人民法院承担着新华区、新城区的诉讼案件审理工作,案件多、任务重,其案件总量占市区总数的一半以上。巨大的工作量背后,凝聚着该院三十余名法官的心血和汗水,更凝聚着一位年轻女法官的无悔青春。这位女法官加入法官队伍6年来,累计办案近千起,在办案中心系百姓,一心为民,受到了群众的广泛称赞,她就是新华区法院民一庭审判员石少华。
石少华,女,30岁,中共党员,2007年6月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08年10月通过全省统一招录考入新华区法院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新华区法院受理的案件逐年递增。站在审判一线,石少华深知,自己手中的审判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所用。对此,她把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审判工作中,经她办理的所有案件,无一起超审限,无一起发回改判。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连年获得新华法院“办案能手”、“调解能手”荣誉称号,并多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这些成绩背后,包含着石少华对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更包含着她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基层法院直接面对普通百姓,大多数当事人一辈子没进过法院,他们一定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向法院求助。如果这一次让百姓失望了,他们将会是多么孤立无助。对此,作为一名法官,就要一心装着群众,一心装着‘民生’二字。”——石少华
“每天下午下班后,法院办公楼里总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在彻夜长明,而这间办公室内总有一位法官在加班加点地整理一天的卷宗和法律文书,这位加班者就是我院民一庭审判员石少华。”新华区法院院长杨杰说。
2014年5月,石少华办理一起教育机构责任纠纷案,原告甄某是平煤神马集团某矿的一名残疾职工,他早年离异,父母都在台湾,他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困难。2012年,他的儿子在一幼儿园不幸摔伤,作为一名普通职工的他,无力支付医疗费,一直未获得幼儿园的赔偿。为此,甄某向新华法院提起诉讼。
石少华接到该案后,考虑到甄某是残疾人,行动不便,不辞辛苦,多次往返于甄某家、幼儿园和医院之间。她一方面反复和幼儿园协商,希望他们能垫付费用;另一方面到医院调取病历,落实孩子的伤情。几经周折,在石少华的努力下,甄某终于和幼儿园达成调解意见,幼儿园支付甄某赔偿139950元。
拿到赔偿款甄某不仅清偿了医院的欠费,生活上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台湾得知孙子的问题得到解决,非常欣慰,专门寄来感谢状,感谢这位公正廉洁的女法官。
李某的妻子是某事业单位聘用的环卫工人,2013年2月在工作中因事故死亡。但原事业单位已经解散,新分立的五个单位互相推诿,都不愿意赔偿。李某生活无依,在多方讨要说法无果后,诉至新华法院。
石少华接到案件后,考虑到环卫工人是弱势群体,为了给弱势群体讨回一个公道,三伏天,她顶着近40度的高温,逐一到五家新单位落实他们与原单位的关系,一跑就是一个月。可是结果不如人意,五家单位没有一家接收过李某之妻的劳动关系,都不愿意承担责任,案件陷入了困局。祸不单行,正在此时李某在为案件奔波途中又出了车祸。石少华看到卧床不起的李某,看到李某他家一贫如洗的困境,不顾自己家中生病的女儿,反复和五家单位交涉,凭着对案情的了如指掌,她据理力争,最终促使五家单位坐在一起协商解决,使李某得到了赔偿。
拿到赔偿款那天,李某紧紧握着石少华的手,动情地对她说:“你心中总是想着环卫工人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不知道咋感谢你才好!”
谈起石少华的为民情怀,民一庭庭长高俊营说:“石少华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亲民之情,做惠民之事的法官。她在办理每一起关系百姓民生的案件中,都要求自己把握好‘权力人’的角色,坚持秉公用权、为民用权、按程序用权,绝不侍权自重,忘乎所以。”
石少华不仅有着为民情怀,而且她在工作中对办理的案件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个案件当成一件艺术品去雕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和懈怠。
2012年6月初的一天,因婆媳矛盾,丈夫王某一冲动用水果刀将妻子戚某捅伤,戚某伤心欲绝,起诉离婚,但王某念及女儿,并不愿意离婚。
她接手该案后,考虑到戚某和王某之间并无直接矛盾,夫妻感情尚好。对此,她认为二人因为婆媳矛盾一时冲突,没有走到离婚这步的必要。她首先从戚某入手做调解工作,但戚某仍不肯原谅丈夫,坚持离婚,并在庭审中要求上初中的女儿出庭证明当日受伤的情况。戚某之女哭着陈述完后,一再说自己不想没有爸爸和妈妈。看到此景,她语重心长地对戚某和王某说:“既然你们的女儿今天勇敢地出庭,表明女儿不想这个完整的家被离散,你们要三思而后行。”
数天后,戚某的女儿拿着期末考试成绩单,来到石少华的办公室,央求她说:“法官阿姨,我很珍惜我的考试成绩,我不想因为父母的离婚影响学习,我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在一起!”看着孩子单纯的眼神和渴望的表情,石少华当场答应了戚某的女儿。就这样,戚某撤诉了。一个看似不可能修复的家庭,又团聚在一起。
“做一名合格法官,不仅要有正义感,热爱老百姓,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还要有较强的办案能力,较高的工作技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才能为民伸张正义,排忧解难。”——石少华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就不能满足于传统办案方法,要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为此,石少华通过对审判经验的总结提炼,创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工作法。石少华的为民服务工作法有四个,这就是便民诉讼服务法、官民互信互谅法、群众参与办案法、情理并重精判法。
便民诉讼服务法
民间有俗语“屈死不告状”,可见老百姓打官司难。石少华总结百姓诉讼有三大难:第一难在不懂法,打官司只因吃了亏,却不懂法律,不懂权利,更不知道如何行使权利;第二难在不会写,平时不看书读报,用时拿不起笔,诉讼所需的大量书面材料成了难过的坎儿;第三难在不敢问,没打过官司又脸皮薄,法官三言两语听不明白又不好追问,自己心急火燎,回家说不清楚又要落埋怨,只好一趟趟跑法院。
石少华认为,这些难点实质上源于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要改变现状,就要以民为本,大力发展便民诉讼和司法服务。她创新的便民诉讼服务法内容是:1、对每个案件、每名当事人都耐心细致地解明法律权利,留够法定期限,指导庭前准备,不让百姓打无准备之仗。2、对案件中所需的常规文书如追加诉请申请、调查取证申请、鉴定评估申请等,制作标准的范本,指导当事人现场填写,不让百姓因简单的文书找律师、花费用、反复修改。3、对每个案件建立电子档案,将案件信息和办理进度集中登记管理,案件现状如何、接下来怎么办、定在何时及时主动告知当事人,不让百姓茫然等待。
赵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为了讨要工资将某水泥厂起诉。听人说法院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他一早准备了一布袋烧饼就打算住在法院。谁知遇到石法官,通过石法官的耐心解释、悉心指导、亲力亲为,不到一个上午,事情就办得妥妥帖帖,自己没花一分钱,没费一点劲,带的烧饼没用上,又带回了家。
官民互信互谅法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老百姓有仇官心理,官民信任难以建立,制约司法工作。因为不信任,将法官的善意释明当做刻意刁难;因为不信任,将法官的拒绝贿赂当做偏袒对方;因为不信任,将合法裁判当做枉法裁判。如何建立法官和当事人的相互信任,成为办案的难点和要点。
石少华认为,取信于民关键在于放下身段,首先自己当成一个有情有意有生活的普通人,平等地和群众交流。她创新的官民互信互谅法内容是:1、主动和当事人拉家常,有意识地寻找和当事人的共同点。相同的身份处境总能让人倍感亲切,格外有共同语言。同是独生女,同是职场新人,同为人妻母,一起诉诉苦,发发牢骚,一下就拉近了距离;2、把生活经历和办案经验都编成法官的亲历故事讲给当事人听,引导当事人思考。抓住有些当事人认为“法官办的不是自家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心理,与当事人交换亲身经历,以疏导当事人情绪,得到当事人的理解;3、把当事人当亲人朋友,在案件审理之外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真诚的关怀。和当事人的网瘾孩子谈心,帮当事人的生病老人求医问药,给上访讨薪的当事人发过节费……以真心换真心,最终让百姓也把法官当成亲人朋友。
程某夫妇为了生计,开办了一个送奶店,可经营不善被代理商追债上门,告上了法庭。看到和代理商一起来了解案情的石法官,程某夫妇特别抵触,就喊来了自家七八个亲戚镇场助威。没想到石法官当场拿出自己的工资卡,给代理商说:“通过今天的了解,程某夫妇确实因经营不善亏了本,他们夫妻二人目前经济困难。我愿意用我的工资卡给他们做个担保,希望你们宽限时日。”程某夫妇和代理商都深受感动,最终各让一步,调解结案。
群众参与办案法
法院处理的社会矛盾激烈复杂,而法官的职权有限,对很多人和事缺乏有力的制约或影响力。法官也是群众工作者,成日与群众打交道,办的是群众的案,若脱离群众,仅凭一己之力孤立办案,也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石少华认为,要想办好群众的案,还是要深入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借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化解纠纷。她创新的群众参与办案法内容是:1、通过对案发现场、争议财产、当事人居住和工作地的实地考察走访,从群众中了解案情,取得证据,了解当事人,取得案件突破口;2、推广巡回审判方式,特别是在婚姻家庭、相邻纠纷、继承赡养类案件的调处中,到案发地办案,发动群众评判曲直,明辨是非,斥责不端,最后由法官依法公断,从而使当事人服判息诉;3、在调解中,注重调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协助调解,这其中包括当事人的亲属、朋友、原被告双方的介绍人、中间人、担保人、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乡镇司法员等。借助他们与当事人的特殊关系,对当事人施以劝导和影响,达到情法交融的调解效果。
李女起诉韩男,说公婆嫌弃自己生了女孩,百般刁难,要求离婚。石少华将庭审设在二人居住的小区内,许多街坊邻居前来旁听。通过旁听群众反映,原来韩男外出打工摔成高位瘫痪,李女立即将孩子和家中钱款带走,对韩男不管不问,并一年内两次起诉离婚。群众有的斥责李女无情无意,有的劝解李女即便要离婚也要先尽夫妻情分,等韩男度过难关。李女一开始振振有词,听到群众的议论声势渐弱了下来。最终,石少华判决不准二人离婚。李某服判。
情理并重精判法
我国的传统处事观念是“情、理、法”,讲情理先于讲法,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往往不讲法律,而只说自己的可怜之处、为难之情。但法院裁判必须先依法,百姓常常觉得法律不近人情,要使他们理解认可,服判息诉只靠解释法律还远远不够。
石少华认为一份裁判文书如果仅停留于法律,而不顾矛盾根源,不顾公理道德,不近人情,即便再完美,也难以让当事人信服。一份让百姓信服的裁判文书,不仅要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论证充分有据,还要在释明法律的同时说理讲情,用百姓的方式、百姓的语言,让百姓明白。她创新的情理并重精判法内容是:1、认定事实着重证据分析,不仅说明被采信证据的内容理由,而且对未采信证据、针对同一事实的相反证据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详细说明证据认定过程,从不含糊其词。2、说理论证着重对无理意见的驳斥,浓墨重彩地对其进行剖析,不给其留一丝挣扎余地,从不回避与无理意见交锋辩论;3、裁判文书在法律事实和裁判之外,同时深挖矛盾根源,向当事人讲感情、说公理、析风俗,敢于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表态。
刘某诉侯某变更抚养权关系一案,刘某和侯某虽已离婚,因侯某先起诉说刘某离婚时隐匿夫妻共同财产,刘某为报复就也起诉要向侯某要回孩子。在本案的判决中,石少华写到“本院认为,刘某和侯某的根本矛盾并非是孩子的抚养问题,而是双方离婚后的财产纠纷。对此,双方应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自行解决,而不应以孩子为武器相互伤害,若因大人纠纷给孩子造成终生阴影,为人父母,当于心不忍。”
“做一名基层法官不容易,它要站在矛盾激烈交锋的最前沿,压力大责任重。但作为一名年轻法官,更要敢于挑起重担。只有抱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在审判岗位上燃烧青春,才能不辜负人民厚望,不辜负胸前天平。”——石少华
石少华出生在郑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九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她宁静的童年,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1993年石少华的父亲在工作中出了工伤事故,左手截肢,而父亲的单位拒不垫付任何费用,也不赔偿。从此石少华仿佛一夜长大,和父母一起走上了艰难的维权之路。父亲受伤后被首批下岗,为生计她和父母一起卖水果、卖小吃,历尽风雨。为讨回医疗费,她跟着父母找有关部门领导,被拒之门外;找律师代理,却拿不出500元的代理费。尝尽人间冷暖!
面对家庭的困境和父母的无奈,石少华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她忘不了因为没钱住院,父亲疼得在床上直转;忘不了苍茫的雪天,父母拉着卖小吃的三轮车一走一滑。石少华暗自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好父母。
时光如梭,石少华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直品学兼优。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高考,石少华以近600分的好成绩远超一本重点线,许多热门专业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可她心中早有了学习法律的志愿,她不假思索,毅然填报了法律专业,考入郑州大学法学院。
2007年毕业后,为了解基层情况,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石少华考取了郑州市金水区的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社区工作。期间辖区内的几个涉诉上访案件,让她体会到了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艰辛。石少华感到只有做一名司法工作者,以法律服务群众,才能更直接、更彻底地解决这些弱势群众的困境,为他们主持正义。
2008年10月,石少华考取了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法院,梦想实现了,不料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认为她在家里是独生女,而且已经有了稳定工作,不愿让她只身一人去一个陌生城市工作。一向懂事听话的石少华第一次和父母抬了杠,执意要来平顶山。
初来乍到,生活简陋,石少华有很多不习惯。当父亲看到她租住每月120元的城中村出租屋,屋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满地的书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他劝女儿回郑州。可石少华对父亲说:“做一名法官是我从小的志愿。我喜欢这一行,只要能实现法律梦,为老百姓服务,撑起人间正义,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我也愿意。”父亲沉默了,他似乎理解了女儿的执着。
走上审判岗位,石少华以忘我的工作践行她的承诺。每年过百起案件的工作量让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格外重。了解石少华的人都知道,她常常反复给当事人做工作,直到说哑了嗓子;她常常为了庭审忘记了吃饭时间;她常常在下班后和节假日里忙着赶文书,忘记了等待她的家人。
记得2012年6月,已经成家的石少华怀上了身孕,妊娠反应剧烈,严重的呕吐让她在一个月内就消瘦了七斤。家人和同事们都劝她请假休息,但她放不下案件仍坚持工作。一天,她先参加了院审委会的案件汇报,又开庭审理一起经济纠纷,直到中午仍未结束。考虑到当事一方是外地而来,为避免他们二次奔波,石少华坚持开庭到晚上七点多才结束。接着,她又趁热打铁,做双方的调解工作,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协商,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带着满身疲惫和欣慰,石少华艰难地回到家中,但不久就出现先兆流产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最终孩子保住了,家人才松了一口气。
两级法院领导得知石少华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专程前来探望,嘱咐她以孩子为重,好好休息。面对领导的关心,她只是说:“我是一名法官,坚守审判岗位是我的职责。”出院后,石少华又立即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忘我工作。以至于一个月后,又因过度劳累第二次住院。
一些和石少华打过交道的当事人,听说她为办案不顾身体多次住院,被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纷纷送来锦旗和感谢信。也有当事人专门给省高院院长张立勇寄去感谢信,其中有一封感谢信是这样写道:“有石少华这样的好法官在,老百姓才能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感谢石少华法官,是她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法治进程的光明未来!”
初为人母后,石少华一方面像普通母亲一样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另一方面她还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产假期间,她开通了调解热线,通过电话来受理解答当事人的一些法律问题。
产假结束后,因丈夫也工作繁忙,石少华就把孩子交给婆婆,她又忘我地工作起来,跑调查、忙开庭、做调解。办案时乳房胀痛,奶水溢湿了衣服,她只是悄悄地遮住。一个月内,因为积奶她反复发烧。而孩子在家,喝不惯奶粉,饿得哇哇直哭。婆婆没有办法,只有给孩子灌点米汤,不久孩子的体重就掉了下来。婆婆心疼孙女,责怪石少华:“过去只有灾年大人没奶水才给孩子喂米汤,现在是啥年代了,你又不是没奶水!”面对婆婆的责怪,石少华既内疚又无言以对。
为了工作,石少华早早地给孩子断了奶;为了不让婆婆受累,她就把孩子送到了私人办的托儿所,她的孩子是托儿所里最小的宝宝。
提起对孩子的亏欠,石少华哽咽地说不出话,几经平复情绪。做个法官不容易,做个女法官更不容易,我们法官也有孩子,也是母亲。可是当别人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上学时,法官的孩子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背起书包走进学校;当别人的孩子放学后被守候在校门的家长接走时,法官的孩子只能默默地走进午托班。虽然我们对孩子充满内疚,但是我们对工作却饱含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