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洛阳】“只要尽心尽力 百姓都会信服”

——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河南栾川法院三川法庭见闻

发布时间:2014-07-28 21:27:48



    庭审已结束,但王海涛没有放弃促使双方和解的努力,又进行了背靠背调解。贾共鑫 摄  

    河南省栾川县人民法院三川人民法庭坐落在伏牛山中,是全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距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

    7月25日7时,在花香和鸟鸣中,三川法庭的干警开始了平凡而忙碌的一天。

    7时10分,庭长王海涛和法警常广玉就前往王庄村送达传票,因为怕晚了找不到人。这是一起离婚案件的传票。王海涛一到被告李某家门口,李某转身就向屋里走去,李某在有意回避。王海涛向他详细讲解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权利及义务、庭审的一般程序,随后又做起了调解工作。

    8时10分,法庭的干警们还没有吃完早餐,今天要开庭审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就已来到三川法庭。送达传票回来正吃饭的王海涛匆匆放下碗筷,分别给双方做起了诉前调解工作。

    8时20分,这起离婚案件的诉前调解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双方对财产分割分歧较大,王海涛决定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都是各自亲戚,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在对方陈述时,不时打断插话。王海涛耐心地进行引导,使得庭审顺利进行。

    庭审持续1个多小时后结束,王海涛没有放弃调解的希望,继续对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又经过近1个小时的劝说,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分别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在签字过程中,王海涛反复叮嘱:聚散皆是缘,大家要往前看,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再制造新的矛盾。

    送走当事人,王海涛和书记员马上投入到了第二个案件的庭审当中。“一次调解不成功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尽心尽力,百姓都会信服。”在基层工作13年的王海涛,早已摸索出一套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方法。

    随后,干警们赶往三川镇三川村三组,看望一户法庭结对帮扶对象,该户男主人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小佳豪患有先天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为帮助佳豪治病,全家已倾其所有,繁重的家务落在了佳豪母亲的肩上。法庭干警经常来看望小佳豪,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13时50分,法庭干警赶往河镇麻沟村,给申请人吴某送执行款。送达执行款后,法庭干警又到牛栾村为一起合同纠纷案的当事人送达调解协议。因提前联系过,当干警们到达牛栾村时,当事人已在路边等待了。当事人签收后,紧拉着王海涛的手,感谢他们为案件调解所做的努力,并坚持让干警们去家里边喝杯茶。王海涛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50分钟后,法官又赶到马沟村。拉横幅、挂国徽、搬桌椅,在村委会外的大核桃树下搭起巡回法庭。将要审理的是一起欠款纠纷案,原、被告都是该村村民。16时17分,庭审开始。

    案件审理过程中,原、被告情绪都很激动,王海涛说法析理,庭审现场井然有序。村民们认真地旁听。庭审程序进行完后,王海涛从妥善处理邻里关系等方面入手进行调解,但双方分歧太大,王海涛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日宣判。

    17时15分,在赶回法庭的路上,王海涛的手机再次响起,来电反映的是一起拖欠姚湾村10余名农民工工资纠纷。得知情况后,王海涛立刻带着法庭干警来到姚湾村,与有关人员一道共同化解纠纷。经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还款协议。

    落日的余晖中,王海涛一行匆匆赶回法庭,等待他们的是两份待写的文书和每周一次的庭务交流。

    平凡而忙碌的生活每天都在重复,变换的是不同的当事人、不同的案件、不同的矛盾纠纷,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法庭干警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理念和行动。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7-26 4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石笑飞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