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磙是河南省内乡县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校长,第十三、十四届内乡县人大代表。是什么原因使他连续两届蝉联县人大代表?张石磙娓娓道出秘诀:“自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以来,为了不负选民的期望和重托,我把恪守‘三心’作为履行好代表职责的‘护身符’”。
恒心约见县领导
“当个人大代表真自豪,因为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为代表履行职责保驾护航。”2006年底,张石磙第一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激动高兴之余,又有一些不安,“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代表,能为选民办些啥事?”他把代表法读了十多遍之后,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城关镇第一小学地处内乡县城的中心位置,是全县的“龙头小学”,学生多,可场地小,校舍少。学校多次向县政府反映,愿自筹资金另建分校,均无果。
2007年9月初,张石磙一手拿着代表法,一手拿着第一小学草拟建分校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找到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建议县政府把建一小分校的方案列入县政府议事日程。随后,又找到县人大常委会分管教科文卫工作的副主任,请县人大组织部分代表到城关镇第一小学视察学校的实际情况。
这一招确实见效。当看到每间教室有80至110名学生,每间宿舍住12个孩子这严重超员现象后,县人大视察组迅速向县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县政府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协调第一小学分校的筹建工作,并表示:“无论困难多大,一定要在下一个学年把分校建好,让学生尽快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里读书学习。”
通过多方不懈努力,2008年7月底,一所占地200余亩、36班规模的教学大楼全面完工,有效解决了城区学生的大班现象。学生家长动情地说:“建好一小分校,张代表功不可没。”
用心倾听牢骚话
“人大代表是选民的代言人,只有用心倾听、用心观察、用心梳理,才能知晓当好一名代表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张石磙常常这样自我鞭策。
城关镇第三小学地处居民区,每逢放学,拥堵现象特别严重。张石磙带着中心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到4个学生出入口,细听学生家长的“牢骚”话。经过一个星期的调研,他们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由政府出面关闭第三小学大门西侧的菜市场。
第三小学大门西侧本是一条20米宽的柏油路,可一些商贩把路占得几乎水泄不通,导致师生放学难以通行。张石磙把解决方案用代表建议的方式,在内乡县人大会议上提交政府办理。
2010年6月,该县政府组织工商、城管、规划、公安、市场发展中心等单位的执法人员共60余人,对该路段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理整顿,第三小学师生的通行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张石磙感慨地说:“选民的牢骚话,有时候也是代表履职尽责的催化剂。”
决心硬化泥巴路
“决心是履职之基。有决心才能激励自己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张石磙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城关镇第二小学门口的路一直没有硬化,坑坑洼洼,给师生和接送孩子的家长出行造成极大不方便。在2011年的县人大会议上,张石磙和其他8名代表一起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在当年内给予修造。
会后,张石磙又两次请县人大出面,把县政府办、城关镇政府、建设局、教体局、规划局、电业局、财政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叫到一起,商讨解决方案。采取财政出一点儿、与会的其他单位集一点儿的办法,使这条长150米的道路在当年11月底硬化完毕,并安装了路灯。
张石磙说:“当代表能为选民办点事,心里特别高兴和踏实。”由于履职尽责,他连续七年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6-28 7版 马彦虎 程相鹏 王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