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水——故乡的神明

  发布时间:2014-06-13 09:52:57


    自小,对水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管是清澈与浑浊,只要看见她,就会突生敬畏。之所以这样,皆缘于我的出生地,一个曾极度缺水的地方。在那里,乡亲们都将水奉若神明,顶礼膜拜!

    今日林州,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而名扬海内外;昔日林县,缺水成灾,也是尽人皆知。我的故乡,也是我的出生地,就在原林县今林州市的北部,三面环山的罗匡村。昔日故乡,土地贫瘠,走出家门,不出几步就是山。站在山上,放眼望去,满眼尽是裸露着的青石、砂砾,植被稀疏。水,是绝对看不到的。因缺水,致穷、致苦、致斗、致命……影视剧里反映昔日林县缺水的镜头,似乎都在我们村出现过。

    以前,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祖辈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建房,不起屋脊,一律是平顶,以便收集房上的雨水;建旱井,广泛收集田间地头的雨水。总之,老天爷恩赐的“天水”,是绝对不舍得让她跑掉的。落到房顶上的雨水,通过房顶上预留的下水孔,把家里所有盛水的盆、罐、缸都盛满。落到外面,又汇入河沟的雨水,村里男女老少会冒雨,将其引向自家的旱井。下雨的日子,是故乡欢庆的节日。

    老家解放后的第十个年头,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十万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祖祖辈辈受尽了干旱之苦的林县人民,像浑身充满了能量的群狮,自觉地汇集到太行山上,誓与大自然要来一场“决斗”。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吃不饱,不怕,野菜扛;修筑材料匮乏,不怕,自己筹,就地解决;不懂技术更不怕,自力更生,边干边学。祖辈们就是为着一个解决生存问题而战的简单信念,不怕牺牲,苦干了十个春秋,依靠一锤一钎地,一锹一铲地,愣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将漳河水引进了千村万户,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故乡,告别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红旗渠上游漳河沿岸以及本土企业的大量兴办,红旗渠水的质和量都大幅下降,家乡再次面临着用水的考验。

    打机井,是当时解决饮水问题的唯一办法。

    一开始,村里的乡亲,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筹措了资金之后,开始在村东头钻井找水。钻井队用坚硬的金刚石钻头,向下打穿了地下300米深的岩石,却滴水未见。无奈,只好放弃。亲人们的心,凉到了冰点。第一次打井,就已以“花了十几万,留了一眼现代化的大窟窿”而告终。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村干部一直围绕“咱村地下到底有没有水”在思考争论;村民们也在议论:以前我们没有水不是也过来了,现在有红旗渠水吃已经很不错了,打个黑窟窿花费十几万,不是劳民伤财吗?一时间,村“两委”干部压力巨大。

    几年之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最终战胜了第一次打井失败的阴霾。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拧成了一股绳,誓与大自然再斗一次——重新打井。

    重新筹钱,重新选址,科学勘探,第二次,又将钻头重新打到了地下300米的深度。这时,全村老少的心都揪到了嗓子眼。我们不光在心里暗暗祈祷,还自发维持秩序,不让妇女与孩子靠近井旁。怕妇女生理上的不洁,冲撞了“龙王爷”睁眼;怕孩子们的喧闹,惊扰了“龙王爷”昂头。那份担惊受怕、那份诚惶诚恐,个中滋味,使我和罗匡村人终身难忘!

    一米又一米……一天又一天……亲人们在煎熬中渡过,在惶恐中期盼。当机器凿到468米深的时候,“龙王爷”才终于现身了。在井水喷涌的时刻,我们整个罗匡村沸腾了。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女人在井旁焚香叩首,虔诚跪拜,眼含热泪把喷出的第一碗水奉上:供养天地,供养祖宗,感谢上苍没有遗忘我们,感恩祖宗冥冥之中的护佑;孩子们在机井旁蹦啊、跳啊、笑啊;年轻人舍不得喷出的水白白流走,急急忙忙把水引向就近的菜地。家乡的亲人,终于喝上了期盼已久,甘甜的井水。这一刻,定格到了公元一九九五年九月九日。

    今年清明,我们一家回乡祭祖,顺道又一次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青年洞、创业洞。当看到一帧帧珍贵的老照片,想到家乡过去极度缺水的生存状况、先辈们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豪迈气概,我再次潸然泪下!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漫步在浸透着先辈们血汗的渠岸,看着清凌凌的一渠幸福水,看着敬意写在脸上的游人,聆听着五十年来百听不厌、经久不衰的豪迈歌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这,是先辈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用自己的双手修建的红旗渠,给了家乡人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解决生存危机,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五十年后的今天,留给我们的,更是一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植根于红旗渠中,拓展于红旗渠畔,发扬于华夏大地,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古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乡就是有了亲手迎来的“玉带盘龙”——红旗渠,才有了灵气,给了家乡带来名气,带来了财气。这个灵气,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乡亲们和我,更知这股“灵气”来之不易和珍贵。至今,我们将带来这一灵气的水,奉若神明,顶礼膜拜!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