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到处挂满了“粽子飘香”的广告宣传画,及时的提醒着人们端午节就要到了。
成年人过节日,都是给相聚或放松找一个恰当的理由,远没有孩子过节日那种由衷的等待、欢喜和虔诚。常年在外,已经习惯吃个粽子过端午的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过端午的情景。
在豫东人的习俗里,端午又叫“五月当午”,这个称谓的由来无从稽考,却和炸糖糕、炸菜角、缝香包的习俗一样在豫东一代一代传承。
记得端午的早上,我还没有睡醒,奶奶已经把装满艾叶的香包放在我的床头,等我醒来带上,辟邪祛瘟,防鼠蛇蚁。香包的款式很简单,就是一个白色的小布袋,装满艾叶后撮起来用针线封口,然后再配一个红色的布条挂在脖子上。红白搭配,煞是好看。淡淡的幽香阵阵飘散在我以后成长的岁月里,经久不散。
吃完早饭,奶奶开始以她的方式过端午。先是洒扫庭院,后是在木门框和土墙之间的缝隙里插上艾叶条,然后开始忙碌着准备炸菜角、炸糖糕。先是和面,饧面的时间里,奶奶择韭菜、泡细粉、烫面、炒鸡蛋花,然后把切碎的韭菜、细粉和鸡蛋花掺在一起,浇上香油、放点盐,一股浓郁的被香油包裹着的韭菜的香味开始在空气里弥漫,勾引着我嘴里的口水和肚子里的馋虫。饧好的面切成小面团,擀皮、包菜角,不一会儿,大饺子样式的菜角包好了。烫好的面揉成劲道的面团,再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擀皮,在面皮上放一勺掺着面粉的白糖或红糖,封口再按一下,糖糕做成了。棉籽油倒进锅里,筷子、漏勺、馍筐放在油锅的旁边。准备工作做好的时候,油锅也刚好到可以炸制的温度。把菜角和糖糕一个一个放进油锅里,滋啦啦冒着油泡,像调皮的孩子在水里游泳翻滚。翻几次,出锅。糖糕外焦里糯、香甜可口;菜角金黄发亮、外酥内软,韭菜的天然香味和油的焦香结合在一起,瞬间成了极品美味。我往往不等它凉就放进嘴里,边哈气边往下咽,还没有品出咸淡已经吃了两三个。有时候奶奶还会趁着油锅炸几个馍片,给我当零食吃。在那个白面仍有稀缺的年代,奶奶用她的巧手和智慧给我做的饭菜的味道,恒久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以至于我的记忆里的节日都是美食的味道以及对过去那种单纯的幸福的怀念和渴望。
如今,到处在规划建设,农村也不例外。小时候的红砖绿瓦已经被石板水泥代替,给我无限欢乐的小池塘也耸起座座楼房,萦绕梦里的故乡日渐模糊,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已经无处安放。只有看到八十高龄依然身体康健的奶奶时,内心深处浓浓的留恋才会像找到宣泄口一样,喷涌而出,寄存我全部的年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