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父亲在焦裕禄墓前的留影

  发布时间:2014-05-21 08:06:35


    父亲有一个老相册,里面有他年轻时各种照片,还有与亲戚朋友的多种合影,以及亲朋好友赠送的照片。在我幼时的记忆里,父亲经常拿出来翻着,有时还给我们讲照片里面的故事,然后就十分珍贵地放在家中唯一的三斗桌抽屉里,很有点神秘的意思。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啥可看的,就经常偷偷翻看父亲的相册。那里还有我小时候的照片,与父母和爷奶、哥哥的合影都有。每当看到这些,我就有种特殊的感情贯注其中。从相册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第一次看到韶山毛主席故居。因为这些珍贵的照片和相册,我小时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在焦裕禄墓前的留影。

    这张照片,小时候父亲多次给我讲过,让我看过,我也不知看过多少回。我上中学读课本,学习穆青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被焦裕禄的事迹和思想所打动,每每就想起父亲的这张照片。但是,父亲怎样就去焦裕禄墓前照相,我却没有细思,也不知道背后的关联。

    参加工作后,中央和省委多次号召学习焦裕禄精神,我又重读了穆青等人的长篇通讯,看过不少评论社论,单位还组织集中观看电影《焦裕禄》,自己也在电视上看电视剧《焦裕禄》,甚至还写下了笔记和观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他的联系点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接见焦裕禄后人,号召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并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之后,全国上下尤其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再次掀起了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热潮。我心中的那根弦又一次被拨动,就想回老家看看,看看父亲的老相册,看看父亲那张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听听父亲讲述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几天前,我趁空回老家,不想父亲竟来到县里,参加村里人家的婚宴。我与相册失之交臂,若有所失,悻悻离开老家。

    昨天下午一下班,我又驱车回家,终于看到了照片。

    已是傍晚七点,母亲做好了晚饭,父亲还在村外的商店里守候。直到我打电话,父亲知道我回来了才骑着它的老年摩托回到家里。母亲说,父亲总是这样,不到天黑不回家,说是趁村上人下地回家的时候,也许还能多卖盒烟,赚个块儿八毛呢。

    父亲一到家,我就让他拿出相册。我和父亲边找边谈,父亲边回忆那张照片的情况。可翻遍老相册,也不见那张照片。又翻看几本后来的新相册,也没有。放哪了呢?我问着,父亲也着急,还会放哪了呢?

    母亲忽然说了句,墙上有没有?

    噢,对了,还有墙上。

    原来前几年父亲把他一生认为有价值的照片装了两个镜框,挂上客厅的墙上。我一抬头,可不是,那张照片就在右边墙上的镜框里,醒目地等着我。

    我仔细看了好大会儿,才坐下来听父亲再次讲述这张照片的故事。父亲说,他年轻时一共去过三次焦裕禄墓,第一次是1965年春“四清”罢,作为农村基干民兵代表去兰考参观学习焦裕禄,当时焦裕禄墓十分简单,就是一个桌面大小的水泥台上,立着一块墓碑,周围还是焦裕禄生前治理过的沙丘。第二次是1966年,穆青等人的长篇通讯发表后,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热潮,父亲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代表再次到兰考,当时焦裕禄墓地正在整修,已初具规模。这两次父亲都没有照相。第三次是1968年秋,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观摩评比参观团轮流对地区十三县农业情况进行观摩评比,父亲说,他清楚地记得纪委书记张申还讲了话。最后一站来到兰考观摩,代表们参观已修好的焦裕禄墓地。父亲的照片就是这次参观留下的。这是一张四寸黑白照,照片上留下的阿拉伯数字显示着时间1968.8.30,二十三岁的父亲高挑英俊,站在焦裕禄墓前,左手提着老式公文兜,右手拿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眼睛平视着前方。墓基宽阔,汉白玉墓碑上方镶嵌着焦裕禄黑色照片。墓后是镌刻着毛主席题词的照壁,潇洒流利的毛体手书:“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言一句,字字千钧,为焦裕禄盖棺论定。

    父亲还说,这次参观,碰到了一位姓阮的越南留学生,一番交谈甚是投机,二人合影留念,留学生还特意在父亲的笔记本上提诗明志:“钢气节,英雄胆,洒热血,捍江山。一颗红心为革命,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是要洗出后寄给父亲,让父亲留下了地址。可惜不知何故,父亲后来没有收到这张合影照。

    时间过去了46年,父亲也从二十多岁青年变成了七十岁的老翁,但谈起这张照片,父亲的记忆十分清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照片故事。

    而我,不知不觉中就把父亲和他的照片的故事化为文思,因为这张照片对我家两代人的影响,折射了焦裕禄同志精神对中国的影响和变迁。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