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保亚,卫辉市人民法院上乐村法庭庭长。自1987年从事法院工作以来,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从事基层人民法庭工作15年来以来,以化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不因富贵势力为徇私,不因弱势百姓而偏颇,用法律的天平称量着谁是谁非,审理的1300余起案件无一发还、改判和上访,让人民群众真正从自己个案的审理中体会司法公正的威仪,感受到了法院法官的个性光辉。15年来,从一名基层法庭审判员,到安都法庭副庭长,再到上乐村法庭庭长,丰富的审判经历铸就了袁保亚---一个带有浓浓乡土味的“泥腿子”法官。
愿做法庭默默耕耘的牛,而不做高飞的鸟
“我留下吧,农村就是我要奋斗的舞台!”袁保亚的一句话使自己扎根基层15年,或许,对农村的感情早就融入了他的血液了。
一次次与当事人接触,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个个矛盾的化解,使袁保亚逐渐认识到自己扎根乡间的价值。他所工作的安都法庭、上乐村法庭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较淡薄,使得当地很多人常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纠纷。多年来,他为方便群众诉讼,只要是适合简易程序的民事案件都选择在巡回审判点开庭、调解,不少当地群众笑称:“有问题,找保亚”!
有同事和他开玩笑说,你咋像头牛,拉套拉的背都驼了?他笑着回答:“我就是就是头牛,是为公平司法拉套的牛,是为农村群众拉套的牛”。
袁保亚用踏实的步伐行走在乡间的黄土地上,工作的困难熬白了头发,群众的理解增添了笑容。这里群众理解他,信任他;他也熟悉这里的群众,爱上这里的天空。
我不能撑起一片天,但我可以为乡亲们打把伞
上乐村法庭辖上乐村镇、顿坊店乡两个乡镇,辖区人口6万余人,但法庭办案法官紧缺,工作压力较大。面对案多人少的窘境,袁保亚同志勇挑重担,通过个案审理彰显司法公信,通过个案审理使老百姓感受到司法公正。
在一起赡养案中,袁法官为了能妥善解决老人赡养问题,不放弃一丁点儿能够调解结案的希望,与当地村委干部、当事人亲戚,甚至找到他的同学,做当事人工作,从法理到情理,辩法析理,最终使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履行赡养义务。
在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审理中,17名农民工分别起诉同一被告人,然而被告人始终以各种理由推托、态度消极。为了尽快审结此案,及时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袁保亚决定对先行起诉的5起案件开庭审理,以审促调。开庭审理结束后,袁保亚与被告人再次沟通,最后,17名农民工分别与被告人达成调解协议,此案以调解结案。
在一次和当地老人的聊天中,老人对他说,你办事这么认真,可算是“青天”了。他说,“青天”可不敢当,我愿意为老百姓遮遮雨,打打伞。
我有责任让乡村法治建设薪火相传
上乐村法庭只有袁保亚一名法官,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既要办案还要管理培训法庭干警,在他看来,既然到了法庭,自己就有责任带好他们。
作为新时代的法庭庭长,袁保亚有丰富的乡村工作经验、熟知基层百姓生活,农村有其特有的乡土逻辑,民风习俗,许多矛盾纠纷看似琐碎,事小,却容易激化,一味坐堂问案、辨法析理未必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在乡村还得多用“土法”调解,而调解,就是跟村民们讲他们听得懂的法理道理。
袁保亚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街头集会宣传民事法律、法规,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婚姻、拆迁、征地等纠纷,上乐村镇人口众多,却从未因矛盾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
“老百姓不是爱打官司,而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就是要通过和谐司法的理念去指导群众息诉,告诉他们如何不打官司也能解决问题”,袁保亚这样解释自己的做法。
清贫可以洗涤灵魂,坚守就是人生财富
在基层法庭工作15年,袁保亚所在的农村乡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钱袋子早鼓了起来,而他的“经济状况”却是如十年前一样的清贫。
“法官可以清贫,头脑却不能发浑,守住信仰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是袁保亚同志多年来的坚守。作为法律专业人才,袁保亚同志不乏升迁调动的机会,法院多次想调他到条件更好的岗位工作,但都被他拒绝了。
“我熟悉这里的情况,百姓也信任我”袁保亚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然而去留之间,他失去了很多照顾家人的机会。
袁保亚扎根基层15年,全心全意默默奉献,村镇党委政府的倚重、四方乡邻的尊敬、民间社会的认可,这就是清贫的袁保亚多年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他扎根基层15年,承办案件1300余件,平均调撤率65%,零上访、零投诉、零改判。他先后也获得了一些荣誉,然而提及荣誉,他总是淡然一笑。
有一次,他的妻子问他,你要把法庭当 “家庭”啊?他说,“是啊,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法庭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扎根!”
袁保亚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法官,如许许多多的基层法官一样,心在基层,爱在基层。又和许多法官不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走着自己选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