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水-故乡的神明

  发布时间:2014-05-08 17:52:40


    自小我对水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外出旅游就喜欢到有水的地方,清澈的也好,浑浊的也罢,看见她就会油然而生敬畏之情,甚至有顶礼膜拜的冲动。这种复杂的感情,缘于我出生在一个历史上曾经极度缺水的地方,一个将水奉若神明的地方——林州。

    我的家乡在林州市的北部——东岗乡罗匡村,故乡三面环山,土地贫瘠。走出家门,不到1公里就上了山。我记得小时候站在山坡上,放眼一看,满眼尽是裸露着的青石、砂砾,植被稀疏,水是绝对看不到的。

    缺水的,不光是我们老家,那时整个林州都处在 “吃水贵如油”的困境。要不,林州怎么会有“一挑水要了一条命”的悲惨故事呢?

    这个故事说的是很早以前,林州有个叫桑耳庄的地方,极度缺水,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有年除夕,桑耳庄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出门挑水,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回来。刚过门的儿媳有些担心,就去村头等。等啊等啊,终于看到公公挑着水过来了,儿媳想帮把手,可不小心碰翻了桶,把水洒了个尽光。回到家,儿媳又羞又愧,当晚就上吊自杀了。

    类似的故事我小时候也听父亲讲过,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父亲讲得是他的亲身经历。

    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吃水,要翻过一座小山,到2公里外一个叫大井的村子里挑。父亲是家里的长子,12岁就接过了挑水的扁担。从大井村挑一担水到家要走3个多小时,为了防止水在路上因为扁担的颤悠而荡出桶外,父亲沿途还摘了些野菜,在井边洗干净后盖到桶上。

    父亲一路小心翼翼,快到家门口时,摔了一跤,水全洒了。想到一家老小还在家等水吃,父亲一声没吭,默默地从地上爬起来,眼里含着委屈的泪水,挑着空水桶,扭头又向大井村走去。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祖辈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他们造的房屋,顶是平的,房顶上留两三个排水口,下雨的时候,房顶上的水会顺着水口流下来,盛满家里所有的盆、罐、缸。

    罗匡村东西地势较高,村中间是条只有下大雨才会见着水的河沟,住在河沟两边的村民们,为了蓄住老天爷恩赐的雨水,前前后后凿了几十眼旱井。一到雨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都冒雨而出,抢着把河沟里的那点水引向自家旱井……

    乡亲们之所以对雨水如此珍爱,是因为澄清后的雨水可以饮用,短时间内不用再到村外去挑水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饱受缺水之苦的亲人把对水的期盼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全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1959年,以杨贵为核心的林县(林州以前叫林县)县委顺应民意,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调研,最后决定到林县境外寻找水源。1960年2月10日,杨贵带领十万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开展了引漳入林大会战。

    艰苦奋斗了10个年头,林州人在巍巍太行山上凿通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将漳河水引进了千村万户,彻底结束了林州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故乡的亲人们没有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悠哉度日,而是前行在拼搏的路上,继续书写着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精彩篇章。

    吃了几年红旗渠的水,老家的乡亲开始想过上祖辈想都不敢想的“一开水管就能喝到‘自来水’”的幸福生活。1985年,他们在村东凿井找水。因为地质构造复杂,井凿了300米深,却未打出一滴水,乡亲们无奈地放弃了。

    这次在自己村找水以“花了十几万,留了一眼现代化的大窟窿”而告终。乡亲们有些怀疑,自己住的这块土地下,究竟有没有水?

    从理论上讲,每寸土地下面都应该有一个水层,那为什么乡亲们凿了300多米却不见水?难道“龙王爷”绕道而行,抛弃了这块土地?以后咱还打不打井了?

    村民们有不赞成的:以前没水不也过来了吗?现在有了红旗渠,已经很不错了,打个黑窟窿花费十几万,那不是烧钱吗?

    可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最终战胜了第一次打井失败所带来的阴霾。尤其是随后几年,周围三里五村都吃上了自来水,罗匡村的人坐不住了:杨贵他们可以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现在比那时条件好,我们为啥不能再拼一次呢?

    村民们又一次开始筹钱打井。

    这次经过科学勘探后,他们换了个地方打井。

    又打到300米深时,全村老少的心揪成了一团,他们暗暗祈祷,老人自发组织起来,不让妇女与孩子靠近井旁,他们怕妇女生理上的不洁冲撞了“龙王爷”的出现,怕孩子们的喧闹惊扰了“龙王爷”抬头,那份担惊受怕、那份诚惶诚恐,个中滋味非罗匡村人不能体会。一米又一米……一天又一天……亲人们在煎熬中渡日,在不安中期盼。当机器凿到468米深的时候,“龙王爷”现身了。永远忘不了井水喷出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995年9月9 日,整个罗匡村一片沸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女人在机井旁焚香叩首,虔诚跪拜,眼含热泪把喷出的第一碗水奉上:供养天地和祖宗,感谢上苍没有遗忘,感恩祖宗冥冥之中的护佑,我们的脚下也有水。孩子们在机井旁蹦啊、跳啊;年轻人舍不得喷出的水白白流走,急急忙忙把水引向就近的菜地。

    家乡的亲人终于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亲人们由喝雨水到喝渠水再到喝地下水,这吃水三部曲,一步一步是多么曲折、多么坎坷啊。50多年的沧桑巨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亲人们不向大自然低头的拼搏精神、没有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清明节,我们一家三口回乡祭祖,顺道又一次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青年洞、创业洞。看着一帧帧珍贵的老照片,我为林县人民过去极度缺水的生存状况而潸然泪下,对先辈们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豪迈气概无比敬佩。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漫步在浸透着先辈们血汗的渠岸,看着清凌凌的一渠幸福水,看着敬意写在脸上的游人,聆听着50年来经久不衰的豪迈歌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我为是一名林州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林州人民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修建的红旗渠,不仅结束了林州人吃水贵如油的历史,而且,还回馈给世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我深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旗渠精神定会历久弥新,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民族精神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凝结,林州人民用血汗创造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相信,林州儿女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内涵,而红旗渠精神定会激励我的故乡人民再写红旗渠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