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张国亮: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发布时间:2014-04-21 11:03:26


    安阳县人民法院水冶法庭副庭长张国亮现年33岁,扎根基层法庭14年,他怀着对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感情,模范履行人民法官的职责,把青春和智慧奉献在了基层,十几年间审理案件2100余起,办理的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错案,先后被评为安阳市十佳法官、安阳市大调解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度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水冶人民法庭位居河南省百强乡镇之首的水冶镇,辖区面积22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每年受理各类民事纠纷800余起。张国亮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主动到水冶法庭工作,他一直以最公平、最亲民的方式解决纠纷。14年的基层审判实践,渐渐提高了他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巡回审判亲情调解工作法”。他对法庭的其他同事常说,矛盾发生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到哪里解决。他走出法庭、面向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及村民中间去解决纠纷,既缩短了法院与群众的距离,又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更赢得了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

    去年5月份的一天,根据工作日程安排,张国亮要带领合议庭成员前往曲沟镇洪岩村进行现场开庭,审理一起相邻纠纷案。当天大雨滂沱,当事人和旁听群众认为雨下得这么大,法官不会来开庭时,张国亮一行却浑身湿漉漉、两脚泥水准时来到现场,双方当事人都很受触动,经过耐心细致调解,这起邻里纠纷未等雨过天晴即得以妥善解决,双方握手言和,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调解案件中张国亮积极摸索办案技巧,他认为,办案除了要正确运用法律外,还应准确把握全案,充分了解当事人心理等案外因素,从而使繁琐的案件化繁为简,促成案件调解。今年1月,春节前夕,70岁高龄的刘某夫妇因赡养纠纷起诉其八个子女。为尽快解决纠纷,立案当天,张国亮即到老人家中进行调解,并组织村委会干部、司法所干部协助做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子女们之间因点点琐事产生矛盾继而不赡养老人,更不愿把不赡养老人的家事张扬出去。张国亮考虑,如果按常规审判程序解决纠纷,调解难度很大,老人的生活将会受到影响。当即通知被告,法庭次日将在你们村里开庭,到时邀请电视台录像,制作成电视节目,让大家评论。这时,被告意识到不赡养老人将造成社会影响,会被大家不耻,主动要求法庭调解。张国亮不失时机动情地对几名被告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赡养老人天经地义,并当即制作了调解书,被告将老人领回了家。

    伟大见于平凡,崇高源于质朴。张国亮凭借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对基层民情民风的深入了解,扎根基层,游刃于法律与民情之间,奔走在乡村田野,活跃在审判一线,把象征公平、正义的法律种子,撒向了基层的土地。

责任编辑:赵艳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