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中院数字化法庭审理案件现场。丘 中 摄
对庭审活动同步录音录像,对庭审记录、证据和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通过电子屏同步展示,对庭审过程通过国际互联网同步直播,对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通过网页、微博同步沟通,判决生效后第一时间把判决书“晒”到网上接受监督……这些都是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司法公开采取的新举措。近年来,商丘中院把现代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司法公开、确保司法公正、实现群众满意的基础性工作,让科技为司法公开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同步”:庭审活动明明白白
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老律师赵勇遇到了新鲜事:他接到法院的通知,有一个案件要开庭,于是,开庭这天一大早便来到商丘中院第九审判庭,为一名刑事被告人出庭辩护。刚一落座,细心的他便发现今天的法庭设置与往日有些不同——控、辩双方的桌子上,分别多了台电脑显示器;两个硕大的液晶屏幕悬挂在法庭醒目位置,无论坐在法庭哪个位置,屏幕上显示的内容都清清楚楚;两部摄像机时时监控着整个法庭……
审理开始,更让赵律师意外的是,书记员用电脑记录的庭审笔录竟同步显示在面前的电脑显示器上;法庭公开出示的证据、案件涉及的法律,不仅也同步传送过来,还在大屏幕上同步展示,整个庭审过程赵律师看得清、听得明。庭审结束后,赵律师还被告知可以查看庭审录像、调取庭审记录。这一场开庭下来,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开庭,最担心自己的辩护意见是否被完整地记录上去,现在庭审笔录同步显示,发现问题当场申请补正,以前的担心今后将成为多余。更重要的是,同步录音录像功能使庭审过程可存储、可再现、可复制,审判更加透明,高科技真是给司法公正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啊!”
这种庭审方式采取的是“三同步、两公开”,即对庭审活动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公开展示庭审证据、公开展示适用的法律法规,这是河南高院为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采取的重大举措。为把工作落到实处,作为省高院确定的试点单位,商丘中院不等不靠,扎实推进。
该院在按照要求采购庭审必要设备的同时,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设备检测、调试、维护,确保庭审图像质量高、庭审录音音质清、同步显示效果好。针对庭审“三同步、两公开”要求,书记员不仅要有速记能力,还要熟悉法律法规,并且能随记录随展示,为此该院通过劳务派遣形式,分两批从社会上公开招录了22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打字技术过硬的人员担任法庭书记员,确保了数字化法庭高效运转,走出了一条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公开、公正的科学审判之路。
“两公开”:有理无理清清楚楚
杜丽的丈夫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遇难,肇事者赔偿死亡赔偿金等共计24万元。然而,令杜丽没想到的是,这笔款被公婆领取后占为己有,杜丽分文未得,虽多次索要,均被其公婆以没见到钱、没领到钱为由断然拒绝。失去丈夫的杜丽不仅独自一人抚养孩子,又为丈夫的丧事欠了不少钱,生活一时陷入困境。无奈之下,杜丽将公婆告上了法庭。
开庭当天,同情杜丽的上百名村民纷纷来到法庭旁听。庭上,杜丽的公婆一口咬定从未领到赔偿款。然而,当8张由被告亲手签字、共计24.5万元的收条通过大屏幕公开展示时,旁听群众一片哗然。眼见抵赖不过,被告又在质证阶段提出为儿子办理丧事自己也花费了10余万元,这笔钱应从赔偿款中扣除。对此,法庭根据原告请求,再次通过大屏幕公开展示了原告独自支付火化费、购买骨灰盒以及给死者购买丧葬用品的票据、清单,使被告羞愧不已、哑口无言。庭审尚未进入辩论阶段,被告就主动提出和解,该案最终以被告支付原告7.8万元而调解结案。
庭审结束后,一名旁听此案审理的人大代表表示:“‘三同步、两公开’是对原有庭审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这种变革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从程序方面、细节方面让人民群众认识司法、理解司法、监督司法、接受司法,不仅是进行司法宣传的有效途径,更是把庭审活动直接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庭审过程公开的重大举措,应长期坚持、大力推广。”
庭审直播:足不出户旁听审案
通过网络进行庭审视频直播是河南省三级法院自2010年7月开始在全省法院全面推行的一项审判公开举措,通过录音录像设备,把公开审理的案件庭审现场通过录像设备传送到互联网,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旁听”法官案件审理,监督法官的一言一行。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商丘中院把推进“三同步、两公开”工作与庭审网络视频直播紧密结合起来,对数字化法庭审理的案件直接传送到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升庭审活动的透明度。
王东在工地上打工时,不慎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致残,因赔偿问题与建筑公司打起了官司。眼看开庭日期一天天临近,卧病在床的他心急如焚。然而开庭前一天的一个好消息让王东宽慰了许多,这天他接到了商丘中院承办法官的电话,告知他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庭审直播。开庭那天,王东的女儿在家里早早为其打开电脑。当看到妻子和委托代理人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看到法官一丝不苟地驾驭庭审,看到此前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审判活动在自己眼前有序进行时,王东激动得双眼含泪,亲眼看到了自己的案件的庭审实况,他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承办此案的法官小王是考入法院不久的大学生,谈到依靠科技推动司法公开公正时,他充满憧憬:“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庭审被传递到网上后,进入云端数据库,只要有互联网,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调取观看,真正让庭审的每一个细节都处在了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这对法官来说是‘紧箍咒’,对当事人来说是‘护身符’,对公平正义来说是‘助推器’,前景不可估量。”
商丘中院负责案件评查工作的法官表示:“过去对法官的庭审活动进行评查,必须提前通知,法官提前准备,我们必须到现场旁听,像观看一场通过精心导演的演出,耗时费力不说,客观公正性也大打折扣。如今随机调取庭审的云端数据,不仅提高了评查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客观公正性也得到了保障。”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3-18 7版 本报记者 冀天福 本报通讯员 徐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