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乡下“面包鱼”

  发布时间:2014-03-10 09:05:24


    不知什么时候,老家兴起出嫁闺女给父母送“面包鱼”的习俗,多数人只知道给父母消灾、添福添寿用的,犹如不知道小村子旁的黄河水流趟多少年一样。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让故乡的春天多了一道风情。

    老家送“面包鱼”多是从有二月二开始,具体时间也有没人去明确规定。在送面包鱼时,还带两个面做的桃子,使送“鱼”内涵更加丰富。小时候送面包鱼都是用白面做的,我姥姥去世的早,母亲每年都要给姥爷送。开始做“鱼”时,母亲提前把面磨好,专捡几斤好白面先发酵。面发酵好以后,兑上碱水开始盘面,盘上三道后,再晾一晾。我奶奶有时也前来帮忙,奶奶心灵手巧,在这方面更是内行。母亲把面切成两大份,再切上两小分。母亲用大份做“鱼”,奶奶用小份做面“桃子”。母亲在蒸面包鱼时爱放点糖,吃起来有一股甜味。等把面包鱼的轮廓做好了,奶奶就开始“精雕细刻”了。她先做好鱼尾,又取出一根子筷子做鱼鳞,那双枯瘦且长满老茧的手前挑后挑,左摁右摁,不一会片片“鱼鳞”便显现出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奶奶心灵手巧,几张烟纸、几块彩色的塑料布,在手里转眼间就会变成朵朵“鲜花”,花草鸟虫她见什么就是捏(扎)什么,也正因为奶奶这双巧手,让我度过一个七色的童年。

    面包鱼很快蒸好了,我也馋的真打转转,要知道蒸两条面包鱼用的面够我们全家吃上几天的白面馒头。姥姥家离我们村有十几里地,母亲多是步行走过去,有时凑上车了,母亲便把我带过去。有一次邻居宝哥去姥姥家北边的庄上买东西,正好从我姥姥家那庄路过。坐在毛驴车上。母亲把装面包鱼的竹篮子抱在怀里,上面罩着一个白毛巾。看着那竹篮子,想着里面的面包鱼,吃的欲望一直缠绕在心里,那时真感到世界最好吃的只有这面包鱼了。到姥姥家时,母亲取出一个面包鱼,掰开一大块给我姥爷,再给我一小块。轻咬一口面包鱼,一股甜味浸透了舌尖,瞬间伴着母爱浸透全身。

    当市场上出现真正烤的面包鱼时,母亲已是满头花发,姥爷也已去世了。这时三个姐姐相继出嫁,母亲坐在家里坐等姐姐们送面包鱼。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一代又一代延续繁衍,母爱得以报答,亲情得以凝固。我也“帮”着父母吃过几回,但总吃不出母亲做得味道。母亲也常说吃着没什么味,就跟棉絮一样。当众多父母吃不惯街上的“面包鱼”时,有的女儿便开始送活鱼,还有的甚至在家自己炸好送给父母。尽管“鱼”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但这种习俗一直没有变,一年又一年送着。

    又是春风绿杨柳。走,给娘送“鱼”去!老家的河堤上、村头巷尾。到处有女儿们忙碌的身影。带着春风、携着亲情叩开了那一个个农家小院……

责任编辑:张凯甲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