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民一庭法官在村民家中与当事人谈心。
河南省虞城县位于豫鲁皖三省交界,“木兰之乡”、“中国钢卷尺城”等美誉让这座豫东小城名扬海外。由于县境南北狭长,农村人口密集,被法官们称之为“方言密码”的地方土语非常难懂。
虞城县人民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开展司法为民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正确引导法官下基层,虚心学习老百姓常说的方言,通过消化运用到办案之中,使破译后的“方言密码”成为定分止争的金钥匙,许多冲突激烈的纠纷在法官们法言法语与方言土语的有机融合中得以化解。
■ 难坏小赵的“一垄地”
小赵是该院民一庭一名漂亮的80后书记员,她从小在城市长大,家境富裕,生活无忧。在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她经常被老百姓说的方言土语伤透了脑筋。
去年1月25日下午,庭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喂,是民事庭吗?”“您好,这里是民一庭,请问您有什么事?”小赵拿起电话非常有礼貌地回答。“我是王集乡李小楼村的老杨,我要打官司告老李,他占了我家的‘一垄地’你们问不问?”“你告他什么?占你家‘一垄地’?你再说一遍,‘一垄地’是什么意思?”“‘一垄地’就是‘一垄地’,什么什么意思。”对方立即挂断了电话。因小赵用的是免提,对方又是一个农民,能够听出来语气非常生硬。
看到小赵一脸的无奈,庭长田仲秋和庭里的同志笑了起来。田仲秋告诉她:“‘一垄地’也称‘一垄田’,系农村方言。比如‘一垄麦田’、‘一垄稻田’等,宽约40至60厘米。”小赵这才听明白,她查询出对方的来电号码,把电话打了过去,耐心地向对方进行解释,告诉他如果立案首先要写好民事诉状,然后到立案庭审查立案。这一次,老杨对小赵的回答很满意。
原来,老杨与老李是本村邻居,老李播种玉米时误种了老杨家的“一垄地”,而老李却不知情。没想到老李在播种小麦时又是如此。老杨气不过,便向法院打电话咨询,准备起诉。
在法官们心里,案件没有大小之分,只要矛盾纠纷没有化解,心中的那份牵挂就一直放不下。田仲秋在电话中征得老杨同意后,决定给双方诉前调解。
第二天,田仲秋专门带领小赵等干警驱车20多公里来到双方争议的麦田里。通过测量、勘验、查找地界,终于查清了来龙去脉。田仲秋把小赵拉到老杨面前开玩笑地说:“你们两家能够这么快消除误会,多亏了法官小赵,这就是一直问你什么是‘一垄地’的小赵。”说得大家又笑了起来。
从老杨家回来,小赵便开始留心向当事人学习地方方言,并经常运用到与当事人的交往中。如今,像“太阳地”(太阳)、“月门地”(月亮)、“这微儿”(现在)、“黑喽”(夜里)、“过明儿”(后天)、“蹿蹿木”(啄木鸟)等方言小赵已牢记在心里。
■ 被方言“乌龙”的老梁
虞城历史源远流长,秦设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县。法官们在办案中发现,许多老百姓所说的方言,虽发音怪异,字眼冷僻,不容易理解,但都有一定的渊源,如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当事人产生误解。
乔集乡与山东交界,是豫东方言与鲁南方言的交汇地。村民杨某在租赁马某房屋期间,双方发生纠纷,杨某要求马某赔偿生意损失,马某则要求解除合同、让杨某赔偿房屋墙体开裂造成的损失。纠纷虽小,却在当地家喻户晓,双方你来我往,2年来先后进行了7次诉讼。
案件分到副庭长老梁手里,庭长特意叮嘱,该乡与山东交界,当地方言难懂,要注意多和双方沟通交流。尽管老梁有了心理准备,但始料不及的事还是发生了。
老梁利用吃午饭的时间和庭里的老王来到马某家送达法律文书,而杨某就在马某的家门口观望。一个多小时后,老梁从马某家走出来,就是他和马某之间的一段对话,让杨某“抓住”了“把柄”,并成为挥之不去的误解。
“梁庭长,你们慢走,下次一定‘住下’。”马某说。“好的,下次再来我们一定‘住下’。”出于礼貌老梁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此时的老梁并不知道“住下”的真实意思。
“住下”或“住下吧”是虞城东北乔集乡、张集镇等乡镇的农村方言,意思是让客人留下来在家里吃饭。于是,杨某便怀疑老梁和老王与马某的关系不正常,担心官司败诉,多次到法院信访。
杨某的官司胜诉后,老梁为了彻底解除杨某心中的误会,邀请杨某来到法院,快下班的时候,老梁用方言要求杨某“住下”,并向杨某请教“住下”的意思和来历。杨某说:“在我们这一带,只有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才让‘住下’,马某对你那么热情,我心里肯定犯嘀咕。”“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住下’的真实意思,由于不懂,我自摆‘乌龙’,请您原谅。”老梁的真诚终于消除了杨某的误会。
有了这次教训,老梁每次下乡都会收集村民们所说的方言,并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授给院里年轻的法官们。
■ “土性”十足的破译效应
社会在发展,法治在进步,现在的年轻人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土话。但虞城县法院的法官们在与老百姓交往中却发现,当地一些民俗,特别是村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方言之所以没有消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该院办公室主任马明锋曾经在与安徽省亳州市交界的黄冢人民法庭工作过8年,没少与老百姓打交道。他总结说:“从村民口中说出的每一句方言,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刻下的美丽而经典的印记。尽管‘土性’实足,但法官们在基层办案,只有把老百姓常说的语言挂在嘴边,老百姓才容易信任你,与你交心,矛盾纠纷才容易化解。”
虞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王支援对虞城方言颇有研究。他说:“虞城农村老百姓常说的方言有60多种,而且县城南部和北部差别很大,比如:仅吃饭就有多种叫法,县城南部的谷熟镇等乡镇把吃晚饭叫做‘喝茶’‘喝汤’‘吃馍’等,而东北几个乡镇则把吃饭叫‘住下’‘住下吧’‘在这吧’等等。如果法官们在与当事人接触中能够运用好这些方言,在矛盾化解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月11日王支援专门与该院民一庭、研究室的法官们就如何运用好方言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座谈,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化解基层矛盾的新方法。法官们总结说,群众路线就是破译“方言”最好的“密码本”。
虞城法院通过引导法官对农村方言的学习、转化,使法官们“地气”实足。办案中法官们与老百姓共说一种语言,共坐一条板凳,共用一条毛巾。在用心破译“方言密码”中与许多农民成了知心朋友,化解了许多冲突激烈的矛盾纠纷。2013年该院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712件,有力促进了平安建设。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4-2-23 8版 陈金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