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三九,虽说不上严寒,但路边的河面却结上了冰,在冬阳照射下泛出片片白光,反射在汽车的玻璃窗上,让人感到冬的丝丝寒冷。
汽车穿行在雾霾中,均速行驶在豫北一省道上。车上坐着一企业的负责人,应他们的相邀,到一国家级贫困县寻找贫困在校学生。情况属实后将“一对一”开展爱心资助活动。路两边的麦田在雾霾中尽情地展示着一垄垄绿色,麦田深处不时有一两个村庄闯入眼帘。远远望去,白、黄相间的楼房隐约可见,尽透出新农村建设的气息。
寻找的第一个女孩叫培芳,13岁在校学生。父亲患病去世三年了,母亲智障,一见人就睁着一双眼睛瞅个不停。小培芳是这家的顶梁柱,她在照顾母亲的同时,还要照料卧病在床的大伯。两间简陋的东屋是她的宿舍和厨房。餐具散乱地堆在地上和一块木板上,没有一件象样的厨具。一个平底锅里放着一张黑糊糊的“煎饼”,干巴巴的透不出一点油。在一个黄瓷碗里盛着半碗葱花炒粉条,这是过去在豫北农村的冬天常吃的一种菜,现在已经基本不见了,这可能是她一家的早饭吧!在屋里的一角,两块废弃的铁板、几块板拼接的木板,组合在一起是小培芳的睡床,上面搭着一块花布沾满了浮土。这是一张特制的床,更是一张特殊的床,在小楼林立的乡村恐怕再也难找出第二张这样的“床”了,它却给了小培芳幸福的支撑和家的快乐。
小培芳家的上房住着她卧病在床多年的大伯,三间房空落落的,零乱地堆放着一些杂物。小培芳的大伯住在西间,用一个破旧的床单隔着。赶来的街坊邻居说,培芳是个孝顺小女孩,照料她大伯的生活特别尽意,吃喝拉撒不说,还给剪发、洗衣服,一般人还真难做这么好!也许一种生活的默契,小培芳附在大伯的床头,轻轻地唤了两声,那个躺在床上的男子就挣扎坐了起来,一双痴呆的眼睛看了一下站在屋里的人,嘴巴动了几下,又缓缓地躺在了床上……走出上房,心里都沉甸甸的,一种异样的感受在心里翻里涌。和小培芳告别时,她那黝黑的脸庞却绽放出一种微笑,尤其是那双明亮的眼睛里流淌着一股欢快的泉水,让你根本看不到苦难的印记。有时苦难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财富。小培芳可能不懂这些道理,但她适应了这种苦难,快乐地编织自己的生活。
借用一句话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难处。生活在农村的这些特困孩子,要么失去父母、要么父或母亲身患大病、要么家庭出现其他变故。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使他们承受着一般家庭没有的困难,和一般人孩子所没有吃过的苦。13岁的小连龙的母亲患病多年卧床不起,父亲在一场病之后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既要上学还要照顾家里生活。全家四口人挤在低矮的三间屋里,其中有一间还被作为厨房使用。见到小连龙时,他刚好和好面准备蒸馒头,两只小手还沾满了面絮。看着陌生的我们,两只手不知所措地揉搓着。
一谈起了家庭的困境,竟点燃了小连龙深埋的情素,他失声哭了起来。儿子的哭声让站在门口的父亲打了个长长的唉声。在孩子的哭声中,再次环顾这三间屋内的摆设,除了一个大衣柜、两个木箱子和一台破电视机,再才找不出值钱的东西,唯一最有价值的恐怕要数那两张小连龙的“三好学生”奖状了。在企业负责人的劝慰下,小连龙停止了哭声,呆呆地望着我们。从他的忧伤的眼神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期待,让人久久难以忘记。
短暂的停留,又感受了一个如花少年的艰涩生活,这种生活的磨砺会铸就一个少年的坚强性格。一时的困难,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生活起点。
当走访完最后一家时,太阳刚落下树梢,夜意无边涌了上来。汽车穿行在乡村水泥路上,眨眼间将走访过的村庄远远抛在身后。一天的寻找结束了,内心却系上千丝万缕地牵挂,一如这乡村水泥路蜿蜒着,延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