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初步探索

发布时间:2017-05-12 10:28:11


    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试点工作办法”,我院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审理了一定数量的认罪认罚案件,并对此项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审判实践,我们认为:

    认罪认罚制度,是继2014年为期二年的刑事案件 “适用速裁程序”的改革探索之后,又一次颠覆性的刑事诉讼改革的重大探索。此项制度不仅仅是认罪认罚即从宽处理,它当然融入了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刑事案件改革探索的成果,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罪行表示自愿认罪认罚的,既可以得到从宽处理,又可以大量的适用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简单的说,高效+从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如何理解从宽之“宽”。宽之制度,无不伴随着刑罚发展的历史,如我国早在封建时代就提出了“宽猛相济”的刑罚观点,对可悲、可怜、可悯者,要体现出帝王的好生之德,对其从轻处罚,是古代刑罚宽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从挽救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从宽处罚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如解放初期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直至1979年刑诉法颁布实施之前,包括之后的1983年的严打斗争在内,历次专项打击活动,虽然以严为主,但无不体现出宽的政策。2008年,在总结过去严打和从宽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到2012年,将“从宽处罚”写入了刑诉法,但此时的宽与过去的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区别,即过去之宽仅限于“从轻”,而写入刑诉法之后,宽则包括“从轻”和“减轻”。认罪认罚之宽则应包括以下三个核心:

核心之一是,从宽处罚,属于新的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与过去之宽有着明显区别。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认罪认罚“应当”从轻处罚,强调从轻处罚是必需的;二是认罪认罚可以减轻处罚,但需要层报请示。

    核心之二是,以最少的审判资源投入,获取最高的审判效率回报。“试点工作办法”规定的审判程序、审限、法庭组成及庭审方式足以证明这一核心内容,如可能判处一年以下、三年以下的案件,适用速裁程序审理,只能有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审限不超过十日、十五日,最快审理期限没有限制,庭审不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

    核心之三是,任何程序审理的案件、任何刑罚幅度的案件,均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执行这一制度的前提,一是自愿认罪,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这种危害后果就是一种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自愿认罪必须是真诚悔罪,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缴纳罚金等;二是自愿认罚,即应当是抱着一种深刻忏悔、内疚的心态,请求政府给予惩罚;三是签字具结,即自愿认罪认罚要通过签字具结的形式,以证明自愿认罪认罚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决不反悔;四是必须由律师见证签字具结是自愿的。

    通过从宽和高效的规定不难看出,设立此项制度的意义在于,节约司法成本,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在当前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迅速增长的社会环境下,包括刑事案件在内的各类案件数量较大,而司法资源则相对匮乏。这一制度的设立与实施,必将大量节约司法成本,有效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对刑事诉讼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实践中,我们如何贯彻执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呢?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两高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决定”,以及两高三部的“试点工作办法”对如何从宽均未作明确规定。

     上述原则性规定,要求我们在试点工作中,就如何从宽处罚,做到宽严相济,如何合理高效的审理案件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完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使刑事审判得以充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如何准确把握从宽处理,做到宽严相济。两部三高“试点工作办法”规定,“对于认罪认罚案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时,一般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这一制度规定,是对传统刑事诉讼的颠覆性改革探索。传统刑事诉讼要求,由公诉机关依法指控犯罪事实和罪名,人民法院对应负的刑事责任依法作出刑罚裁判,即刑罚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2014年的“适用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办法”要求,人民检察院建议人民法院适用速裁程序的,“应当在起诉书中提出量刑建议”,即人民法院参考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刑罚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而认罪认罚制度则要求,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也就是说,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没有原则性不当时,量刑建议就是裁判结果,由人民法院根据量刑建议裁判后交付执行。为此,从宽制度应着重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公诉机关制定统一的“规范化量刑意见”,以指导各级公诉机关提出罪责刑相适应的“量刑建议”。因为对于认罪认罚案件,要求人民法院一般采纳人民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故能否体现出从宽,可以理解为取决于人民检察院。此外,坦白、自首、立功等情形是刑诉法规定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而认罪认罚则是新的从宽处罚制度。具有坦白、自首、立功等情节时,刑诉法要求“可以”从轻处罚,而认罪认罚时,从宽制度则要求“应当”从轻处罚。故认罪认罚时,可考虑从轻的幅度大于坦白、自首、立功的从轻幅度。当然,对于常见性、多发性案件,也应当制定具体的量刑规范。

2.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不具有自首、立功等减轻处罚情节的情况下,刑事诉讼法第279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05条规定了“从宽”“减轻”处罚的刑罚制度,且减轻处罚时不需要层报批准,而认罪认罚减轻处罚时,则需要层级报最高人民法院。当然,刑诉法规定的从宽对案件是有限制的,即一是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及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可能判处三年以下刑罚的案件;二是除渎职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以下的过失犯罪案件。同时还限制,五年内故意犯罪的不适用从宽处罚。而认罪认罚从宽处罚时则不受上述限制。实践中,如诈骗犯罪,犯罪数额达到十年以上刑罚,若在案发前弥补被害人损失,则可不按犯罪处理,但在案发后宣判前弥补损失,在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的情节时,仍需处十年以上刑罚。对于此类案件,由于社会裂痕已经愈合,被害人对被告人已经予以谅解,仍需判十年以上的刑罚结果,罪责刑是否相适应,非常值得深思。故认罪认罚减轻处罚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常见性、多发性案件,如盗窃、伤害、危险驾驶等犯罪,提出量刑建议时,要参考过去的裁判结果,犯罪情节相当的案件,认罪认罚时,从宽处罚的量刑建议要比较过去的裁判再轻一些,充分体现出从宽,否则被告人、辩护人等会认为,今日之宽与过去之从轻没有什么区别。

     4.附加刑有罚金刑时,如果被告人自愿受到较多罚金刑的处罚并已缴纳,可以考虑自由刑进一步从宽。这样处理附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因为罚金刑也是刑罚(《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法[1999]217号)。无论在押与否,减少罪犯的自由刑也是节约司法成本的具体体现。

     如何准确把握“速裁”之“速”,做到合理高效。“试点工作办法”对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认罪认罚案件的审限作出明确规定,即刑期在一年以下时,十日内审结,刑期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时,十五日内审结。经过在部分地区两年的适用速裁程序的试点工作,高效审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案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快速高效审理此类案件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因为公检法三机关办案期限的限制,实践中需要公检法司四机关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方能实现快速、高效,节约资源的目标。如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公诉机关提起公诉时,“人”卷同时移送,司法机关安排律师及时参与司法帮助,社区矫正机关及时接受被判处缓管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等等。

认罪认罚予以从宽处罚制度适用于任何审判程序、任何刑罚幅度的案件也毋庸置疑。因为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被告人认罪认罚,必然可以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而减少司法投入也是种必然。故,此制度可以考虑适用任何案件。

     综上,认罪认罚制度的实施,最终必然实现节约司法成本,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司法改革目标。

实践中的问题及建议:

     1.从宽的程度。公诉机关充分行使不起诉的权利,人民法院慎用缓管免的刑罚规定。两高三部在“试点工作办法”第22条规定,“对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认罪认罚案件,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内从轻判处刑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确实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应当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如盗窃数额较大的犯罪,两高早在2013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已经明确规定了不起诉和免予刑事处罚的四种情形,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盗窃、醉驾等轻微刑事案件,公诉机关更应该大胆作出依法不起诉决定,减少一个诉讼环节。当然,量刑建议不是缓管免刑时,人民法院一般不宜作出缓管免的刑罚处理,因为“办法”要求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量刑建议。故量刑建议没有原则性不当时,裁判结果一般应与量刑建议一致。公诉机关在提出量刑建议时,要结合刑法、刑诉法的规定,充分考虑犯罪事实和犯罪情节,参考过去的裁判结果,使认罪认罚案件能够得到充分从宽处理。在考虑从宽幅度的同时,还要考虑量刑均衡问题,即事实情节相当时,量刑建议也应一致。

      2.速裁“速”到什么程度。从认罪从宽制度的精神来看,此类案可“速”到当天受理当天审结的快速程度。但是实践中,尽管被告人认罪认罚,人民法院仍然应当遵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认真审查案件;书记员对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作大量的庭前准备工作;诉讼过程中,要充分保护被告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因此,当天受理当天审结显得过快,有审判即走过场之嫌,“制度”可以规定速裁最短诉讼期限,以最快三日内结案为宜,审限再短有损刑事审判的严肃性。

     3.减少取保候审的环节。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时,各诉讼环节均应办理相关手续。因该项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故前期诉讼中,无论在哪个环节办理了非羁押强制措施,直到一审终结,均无需重复办理相关手续,减少不必要的司法成本投入。

     4.普通、简易、速裁等诉讼程序是法定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以及签字具结等术语,都是专用法语,普通公民很难理解,有必要制定统一的“诉讼告知书”,能够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目了然,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无论哪个诉讼环节对其讯问时,其均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5.律师参与。首先,“试点工作办法”第五条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应当”通知律师提供法律帮助,然而在第八条以后对公检法三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分别作出规定时,仅对公安、检察机关作出“应当”通知的要求,而没有要求法院在审判环节通知律师提供帮助。如何执行存在疑惑。其二,在侦查环节、审查起诉环节通知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或者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为其辩护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在侦查环节,侦查人员不但要收集有罪、无罪的证据,还要收集罪重罪轻的证据,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则要求充分收集罪轻的证据,聘请辩护律师则这有利于充分听取其罪轻的意见和理由,也有利于收集相关证据。特别是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在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时,应当通知律师参与,见证具结人是否自愿,是否真实意思表示。其三,聘请律师辩护是被告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提供法律帮助也应当理解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否通知律师提供法律帮助,应当尊重被告人的意见,如果一律强调帮助,似有行政强制之嫌,与刑诉法的立法精神不符。实践中,认罪认罚案件系大量的判决结果是缓管免的案件,对行为人往往采取非羁押诉讼,他们绝大多数不需要法律帮助。例如在审判环节,在送达起诉书征求其是否需要律师提供法律帮助时,其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法院仍按照第五条的规定通知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被告人再次表示不需要时,也是很尴尬的局面。当然,按照刑诉法的规定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另当别论。

     6.庭审规范、严肃。“试点工作办法”明确规定,适用速裁程序时,不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庭审非常简捷,且往往采取多案集中审理的办法,如果不注重庭审的规范和严肃性,不足以体现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如开庭时着法袍,使用法槌,庭审应当增加宣读起诉书的内容,否则旁听人员根本不知道法院审理的是什么,很不严肃。

     7.庭审融入法庭教育。通过法庭教育,使被告人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并通过其宣传什么是犯罪行为并将受到什么样的刑事处罚,告诫他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扩大刑罚的社会效果。最终的落脚点,是因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故对其从宽处罚,使其由衷感谢党和政府对他的宽大处理。                                                                                                                                                                                                                                                                                                                                                                                                                                                                                                                                          

     8.程序转换和当庭宣判。“试点工作办法”要求,适用速裁程序时“当庭宣判”,但是,除了“试点工作办法”规定的需要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外,下列情形也不宜当庭宣判,一是庭审时被告人对量刑建议提出异议,而且与控方争议较大,审判员认为有理由时,可以不当庭宣判;二是被告人在最后陈述时,陈述的意见如果对其量刑后对其本人或者家庭有重大影响时,也可以考虑不当庭宣判;三是需要对量刑建议作出调整时,也不宜当庭宣判。量刑建议需要调整时,可以在庭审中解决,也可以庭后口头或者电话交流,交流情况记录在案,不必采用书面繁琐程序。因上述情形不属于“试点工作办法”规定的转入普通程序的情形,而速裁程序又不能在审限内结案,可考虑转入简易程序审理。故“办法”应当规定,不能当庭宣判又不属于普通程序审理时,转入简易程序审理。速裁“试点工作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发现不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转入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审理。”这一规定应当写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9.精心制作裁判文书。罪名的认定,从宽处理的理由,都要在判决书中有所充分体现。简单的格式文书显得过于简单,不十分严肃。

     10.试点工作开展之前提起公诉尚未判决的认罪认罚刑事案件是否适用从宽制度。我们认为,此类案件从侦查、提起公诉、审判各个环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一直表示认罪认罚,这无疑节约了司法成本,符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精神,故被告人在审判环节也可以签署具结书,适用从宽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新的刑事政策,此类案件按照新的政策处理,符合刑法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11.审判环节认罪的刑事案件是否适用从宽制度。被告人一直不认罪,仅到审判环节认罪,对节约司法成本意义不大,“最后的认罪”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精神不符,不宜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可按照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从轻处罚,体现“坦白从宽”即可。

     12.书记员工作繁重,有必要合理配置。由于认罪认罚案件量大集中,往往由专人审理,书记员工作显得特别繁重。具体表现在:①收案登记;②通知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适用速裁(简易)程序告知书;③通知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④通知公诉人、被告人开庭;⑤开庭记录、核对笔录;⑥送达判决书(被告人、公诉机关、社区矫正机关等);⑦附加财产刑时还要督促缴纳罚金;⑧和解时还要听取被害人意见;⑨需要关押时还需要与法警、公安、检察院协调;⑩装订卷宗。

对上述实践中的问题加以认真探索,必将有助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

责任编辑:曹红歌    


 

 

关闭窗口